“杨珍妮?”一个清澈明亮的男声传来。
她抬起头来,一个颀长的身影正立在吧台旁,男人穿着黑色大衣,很好的展示出健硕修长的身材。
一头打理过的卷发,带着好闻的香气。此刻正满脸欣喜冲珍妮走来,“真是你啊,什么时候回来的?”
杨珍妮微微愣了一下,转瞬在脸上绽放出一个同样欣喜的笑脸。
“阿泽?好久不见!”
是颀长。。不过我在豆瓣读书就没见几个作者打对过的??
已订正,感谢你!
下一章也有我没评论 记得也订正一下
第九章 「痕迹」(中)
有的人是痕迹的创造者。
而有的人更像是痕迹的「载体」。带着被留下的印迹,跌跌撞撞着走进漫长的人生里。
如其说他们是人,不如说他们是被痕迹寄生的躯体。
见到阿泽的瞬间,珍妮有种老友重逢的欣喜。
虽然儿时的同学、熟人,一多半都在老家。但老家好像有一种将人同化的魔力,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曾经多么耀眼、嚣张或是籍籍无名。他们都逐渐变成了自己父辈母辈的样子,只是换了一副稍稍年轻些的皮囊。
日子久了,连这幅皮囊也变得相似起来,男人们渐渐挺起肚子夹起皮包,张口闭口离不开车子、房子、票子、圈子,下一句谈谈远大目标,上一句感慨着时运不济。
女人身形走样的倒很少,但话题从孩子、老公到婆婆,像车轱辘一样来回打转儿。期间各种滋味,总结起来倒是颇有几分相似的:其实他对我挺好的。
听得多了,再强大的精神头和共情力都会快进成两个字:「麻木」。
所以参加了两次同学聚会之后,珍妮便不再前往。仔细想想,唯一欣慰的是自己曾经的恋爱对象没有发福,暂时可以把他在前任 list 上保留了。
记得离职那天,走出办公大楼的时候,珍妮知道自己迎来了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后的又一个毕业。那一个多月的她浑浑噩噩,情绪也起伏不定,一时为自由而欢歌,一时又陷入到毫无希望的焦虑里,好像被看不见的线绳悬在空中,动弹不得。
她一度觉得自己不被这座自己驻足十几年的城市所需要了,或者说一切看似光明的路都是暂时的。
在某个失眠的深夜,有些矫情的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状态:我喜欢上海,可是上海不喜欢我。
那一晚,突然就怀念起在工位上当牛做马的时光,起码忙碌不会让人胡思乱想,眼睛盯着屏幕,心和身也被束缚在大楼里的格子间。就像牛马只盯着眼前的槽,在圈里蜷着活一样。
不快乐,但看似很安全。
现在这份虚无的安全被打碎了,自己该做什么呢?又能做什么呢?重新找一个槽口再次麻痹着自己去活吗?
上一个呆了十几年的城市就是乌兰了,在那里会不会好一点呢,或者说如果当初留在家乡,自己会不会过上另一种生活?
珍妮觉得自己像一只蚌,竭尽全力的孕育着珍珠,终于有了成色不错的一颗,便更努力的想随着浪潮展示一番。但浪花褪去,海上早已是一片珍珠,每个蚌都在展示着自己那颗,结果就是每一颗都变得暗淡,甚至不如一块石头。
于是她本能地想缩回蚌壳里,此刻家乡就是她的蚌壳。
那一刻,她有一点理解了那些高谈阔论又自我安慰的朋友们。那些追忆、婚姻,甚至吹牛的故事,可能也是属于他们的蚌壳吧。
当听见空姐提示要收起小桌板时,她俯视着自己的阔别已久的家乡,依然有种陌生感。直到频频听到许盛楠的名字,听闻了她的失踪,将细碎的事情联系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