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2 / 4)

曾经进入过很多金字塔,他们内部的布局大体上很相似,这个地图很像一个金字塔的内部路线图,不过图上所描绘的线路,似乎与现在的大多数金字塔内部格局相反!”刘丹道。

“康恩,你确定那张纸你在复原的时候,没弄反么?”秦戈问道。

“我确定我没搞错!”康恩对金字塔没兴趣,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如果这些符号是正确的,那么这张图就是正确的!”说罢康恩把幻灯片反了过来,整个地图路线变换了方向,但奇怪的符号方向也变了。

“没错……!”刘丹目不转睛地盯着墙上的幻灯,“刚才是对的,现在字反了……!”

“阎王让你三更死,焉能留你到五更……”秦戈家里,老刘头反复端详着桌子上的照片,“阎王爷他儿子的坟都敢盗,活该他找死啊!”说实在的,老刘头生平最烦的就是盗墓,虽说这埃及不是中国,又扣上了所谓考古的帽子,但人家的坟埋的好好的,你非得进去折腾,有点值钱东西还得带走,美其名曰“科学研究”,这跟盗墓又有什么区别呢?

“刘先生,这不是盗墓!”刘丹横眉立目,对老刘头义正言辞,“这是考古,是科学研究!”

“哎,这话别跟我说,跟那个什么代得夫拉说去……”老刘头懒洋洋的,二郎腿一架,把烟点上了,“刘同志,我跟你说,盗墓不盗墓,是法律问题,但现在刘少爷遭了诅咒,那诅咒,不单单是为了阻止你们科学研究吧……?”

“你……!”刘丹也没词儿了。

“刘先生,现在不是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秦戈推门进屋,“艾尔讯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下午的航班直飞开罗,刘先生,我希望你能帮忙……”说罢,秦戈从包里拿出一个精美的楠木盒子摆在老刘头面前。

“嗯……!”打开盒子,老刘头满脸的皱纹立即舒展成了光滑的平面,只见玉樽上“武帝御樽”四个篆字格外显眼,“行!看在孙老的面子上,就陪你们走一遭!我是看孙老面子!跟秦爷你没啥关系啊……”老刘头拿起玉樽左右端详,恨不得一口吃下去……

明惠宗朱允炆,生于大明洪武八年(1377年),是大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自登基之后,朱允炆出台了“宽刑律”、“励耕织”、“轻徭赋”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史称“建文新政”,“新政”的颁布使明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然而朱允炆却并未因此坐稳皇位,因急于削藩,就在其登基的第二年,诸藩王中权势最大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发动了“靖难之役”,并在经历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之后杀到了南京城下。

三年的励精图治,满腔的治国热血,换来的确是亲叔父的兵戈相见与守城将官的不战而降,面对城外的兵马,无路可退的朱允炆只得火烧皇宫。当朱棣进城之时,只见皇宫火光冲天,却始终未见朱允炆的踪影。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有这么一段颇为具体的记述: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