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那是一百个不信。

他几乎可以肯定是杜义山把人给抢过去的。

而此时的常浩南也恰好回答完了刘洪波的问题。

虽然台下的提问热情仍然不见减少,但时间确实已经有些晚了,再加上担心常浩南的体力可能扛不住,杜义山只好亲自上台做了个简短的总结,这才算是给这次规模略显宏大的组会画上了句号。

611所那边的动作相当迅速,两天之后,常浩南就见到了乘飞机匆匆赶到京城的卢育英。

昨天组会开完之后,他特地打开系统看了一眼,发现科研点数变成了36点。

显然,尽管他讲的都是之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但下面的听众毕竟不再是4个教授而是大半个学院,其中不乏颇具影响力的教授,因此还是获得了10个科研点数。

而如今正坐在他面前的卢育英,虽然只有一个人,不过在影响力这块并不会比昨天那上百号人加起来小。

实际上,昨天上午常浩南刚刚接到这位打来的电话时,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怕不是个骗子。

毕竟他那篇论文还没发表呢。

哪怕后来弄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多少觉得有些发懵。

卢育英这个名字到了外面可能不太出名,但在航空系统,尤其是这个年代的航空系统内部堪称如雷贯耳。

由于歼7c/d这一型号并不算成功,加上宋闻聪已经担任十号工程的总设计师,因此他目前就是在歼7这个系列飞机型号上最有话语权的人。

虽然发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航空工业内部的人看到,但常浩南确实没想过第一个联系自己的人就有如此分量。

“卢总师,您好。”

“小常同志,很高兴见到你。”

见面之后,二人握了握手,然后便坐到了学院给专门安排的一处小会议室中。

卢育英在航空系统里的地位虽高,但他的身份毕竟敏感,行程也不好大肆宣扬,因此京航方面知道这件事的人就只有杜义山和唐林天。

后者也是实在没想到,才过了十来个小时,自己就在这样一种场合下再次见到了这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