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可惜这一整个晚上怕是又无法推进手头的工作了。

“唉……”

卢育英叹了口气,拿着信封走进办公室。

给自己倒了杯水之后,他回到办公桌前。

点亮台灯,再慢条斯理地把信封拆开。

《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一体化布局研究》

看到题目的一瞬间,他甚至愣了一下他还以为在看自己手下设计人员交上来的报告。

“有点意思……”

卢育英顿时打起了精神。

毕竟这也正好是自己目前在研究的东西。

他下意识翻到最后一页确认了一下,发现作者来自京航大学。

“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一个人,常浩南……”

一个没听说过的名字,卢育英摇了摇头。

京航几个水平比较高的教授他至少都听说过。

看来这大概率是一篇普普通通甚至有点水的论文。

毕竟航空学报的主办方之一就是京航。

自己学校的人投稿,编辑部多少都会照顾一点的。

不过审稿人员的职责还是让他收起内心的轻视,认真地继续看了下去。

万一能带来点灵感呢……

然而当他看完第一页的摘要时,就意识到自己刚才有些先入为主了。

“本设计不仅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了良好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还有效避免了传统下颌进气道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

就这一句话,几乎直接写到了卢育英的心坎里面。

他已经被这个前体附面层和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干扰折磨了小半年的功夫。

而这篇文章的作者却声称他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m=0.8时,总压恢复系数不低于……0.942。”

当卢育英看到摘要最后那个数值的时候,握着钢笔的右手猛地颤抖了一下。

一滴墨水被甩到了桌面的玻璃上,不过他却完全没有在意到。

相比他之前的几版设计高了10%还多。

卢育英不知道的是,这个令他难以相信的结果甚至还是被常浩南和杜义山专门“处理”过之后的。

但这个数字也足够让他期待下面的内容了。

哗啦

论文被他翻到了第二页。

在一个简短到有些离谱的引言之后,作者丝毫没有废话,直接开始介绍设计思路和方法。

……

十分钟过去了……

二十分钟……

一个小时……

当卢育英看完论文的最后一页,再次抬起头的时候,墙上挂钟的时针和分针已经重合在了一起。

他竟然不知不觉地看了差不多六个小时论文!

右手边的笔记本上已经被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内容,有些是暂时没太看懂的地方,有些是需要计算或者风洞验证的部分,还有些则是单纯的感叹。

比如:

“既保证了高能主流的捕获,又把近壁面的低能流排出进气道,妙!”之类。

这篇论文的篇幅有足足十页纸,但语句精炼、言简意赅,并没有半点水字数的痕迹。

全是干货。

而且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

饶是他一个59岁的老同志,也不得不感叹一声严谨!

看来作者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似乎应该有一定的工程经验才对。

卢育英这样想道。

论文在正式发表见刊的时候,在结尾处会附上作者的照片和简介,不过这是编辑部的活,审稿人在审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