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同样是破例,你可以选择到我的课题组,越过硕士阶段直接攻读博士。相比于去国外,你在我这可以接触更多的实际项目,不过条件嘛,确实跟人家还不能比,会艰苦一些。如果你选这个,我会让你尽早参与一些重点项目。”
“当然,如果你有其它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尽量帮忙,总之选择权在你自己。”
“我选第二个。”常浩南看着杜义山的眼睛回答道。
这本来就是他一开始的想法,通过课程设计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尽快参与具体项目,只不过实际情况比之前的预期更加顺利罢了。
“真不出国?”杜义山微笑着又问了一遍:“出国深造,回来也一样可以建设国家嘛。”
实际上,如果常浩南没有这个系统的话,他可能真的会选择出国,毕竟这个年代无论英美法俄哪一家,在航空方面都比国内领先太多,出去之后只要学到一点东西,回到国内之后都是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但是在系统的帮助下,这方面的差距对于常浩南来说已经不存在了,他如果出国就是去给别人贡献知识,而不是学知识去了。
这跟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是的,我要留在京航。”
常浩南再次重复了一遍自己的选择。
“出国当然有出国的好处,但我作为一个华夏人,在国外不可能接触到什么核心的项目,能够获得的经验有限,并且我之前也一直在图书馆里看一些欧美的专业期刊和书籍,说实话,我并没有认为我们之间的差距大到有什么东西必须到国外去学,在国内就学不会的。”
杜义山盯着一脸坚决的常浩南看了大概半分钟时间。
“那么,欢迎你加入我的课题组。”
在听到这句话之后,常浩南终于面露喜色:“谢谢杜院士。”
“还叫杜院士?”
“谢谢杜老师!”
一老一少相对而坐,在午后的阳光下组成一副和谐的画面,仿佛两代华夏航空人的传承一般。
然而旁边已经心碎的刘洪波教授哪看得下去这个,在听到常浩南说自己不出国,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之后,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溜了。
虽然目前还只是在办公室达成的口头协定,但杜义山这种位置的人又不可能放常浩南的鸽子,因此后者直博的事情基本可以算是板上钉钉了。
能收获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学生,杜义山的心情明显非常不错:“小常啊,你有没有想过,把这个一体化设计方法写成论文发表出去?”
哪怕是跟涉密项目有关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在脱密之后都还是可以发论文的,更不用说这种甚至跟具体项目没关系的内容了。
就像很多专利作者都会在公开文件中把部分关键步骤隐去或者故意写成错的一样,工程领域的论文作者也并不总是那么老实,有时会使用一些手段,以便在对关键内容保密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业内交流。
这里面的道理常浩南自然懂,但他还是得装出一副不太懂的样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