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希望如此吧。”周书万叹了口气。
“放心吧,会有的,都会有的。”常浩南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所以我们不是正在为此努力么?”
吴懿范和张漫全程并没有参与到讨论里来,前者是确实对这些事情不算了解无从插嘴,而后者则是完全无法对常浩南和周书万这种情感感同身受。
张漫的父母没什么文化,但是从八十年代末就下海经商,家里并不缺钱。
不过在眼下这个时代,有钱不等于有见识,因此从她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心里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如何能借助京航这个平台爬得更高,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最好是能出国。
可是留学这件事至少在1996年还不是有钱就行的,她当然可以接受自费,但是如果没有门路的话,有钱都花不出去。
所以张漫才会在这几年中选择抱紧周书万的大腿,就是为了能混个不错的成绩,想办法从学校搞到推荐信。
她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以看待敌人的眼光去看美国。
当然,虽然心里这么想,但张漫当然不会蠢到说出来,甚至在常浩南和周书万对话的时候,还会时不时地点点头表示赞同。
在过去几年里,她就是这样完全拿捏了周书万的,常浩南看上去当然更难对付一些,但反正已经大三下学期了,张漫只需要保证这门10学分巨分的航空器设计课程能拿个好成绩就行。
决定研究生推免和出国留学的时间都在大三下结束到大四上开学附近的这段时间里,因此大四那门学分最高的毕业设计以及几门其它课程,分数反而并不重要。
在1996年上半年这个当口,哪怕是京城的治安都不算太好,因此几人也没吃到太晚,不到八点钟就离开了饭店,吴懿范去自己在校外租的房子,另外三人自然是一起回学校。
90年代的大学宿舍,娱乐活动还远没有那么丰富。
常浩南记得自己宿舍里面有几个特别喜欢打牌的室友,除了考试之前一段时间之外,基本上每晚都要战个痛快。
因此他没有选择直接回宿舍,而是先去公用电话亭给家里面打了个电话。
当再次听到父母年轻时声音的那一刻,常浩南差点哭出声来。
为了不让二老听出异常,他没有聊太长时间就以准备回宿舍休息为由挂断了电话。
花了差不多十分钟时间,常浩南终于平复了心情,随后决定再去一趟图书馆。
这次倒不是为了课程设计,而是图书馆的休息区域里面有几个报刊架,会提供最新的报纸和杂志。
刚刚重生过来的他,对于最近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记忆,而这个年代又没有发达的互联网,因此那里就是获得新闻最便捷的地方了。
几分钟后,常浩南搬着一摞报刊坐到了旁边的长椅上。
他看新闻只需要了解个事情大概,不至于什么都不知道显得非常奇怪就行,因此突出一个囫囵吞枣,翻阅的速度非常快。
年初的那次事件仍然余波未消,很多新闻报道仍然与之相关,一些军事类的刊物则进行着华夏和美国之间的军力对比,在这个时代结果自然不必多说。
上个月连续发生了多起枪击案。
和平号的最后一个舱段自然舱发射入轨并成功对接,完成了空间站的全部建造工作。
……
都是很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就在常浩南看到瓦卢杰航空592号班机空难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常学弟?今天看起来很悠闲啊?”
他回过头,发现正是那天在机房里面认识的学姐姚梦娜。
“劳逸结合嘛,咱们新时代的学生既要读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