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她无法证明自己的看法对,姬眠的看法就错了。人各有志,无法强求。
这个结果,也不算出乎宋初一的意料。
而她之所忧是籍羽的品格。他最优秀的品格是仁义忠勇,最大的弱点也是仁义忠勇……
宋初一心叹,希望卫国之事能让他对此不再执着吧!
注解1:《缭子》,其实是兵书《尉缭子》。作者尉缭,生卒年不详。有史学家根据种种推测,证明尉缭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也就恰好是文中的年代),但《史记》又明确记载尉缭是秦王嬴政时期的人,并且为嬴政统一天下做出巨大贡献。其中年代相差有一百多年。我个人比较偏信《史记》记载,感觉嬴政的嗜杀说不定是受《尉缭子》影响。所以我就自动脑补,这本书其实是魏惠王时期某位隐士所写,但一直不为世道所容,然后代代相传,有个叫尉缭的人把它完善并发扬光大。⊙﹏⊙b那些史书上记载很多自相矛盾,俺们可以各种发挥想象力。
第201章 江与你同去
“传信斥候秘密接应籍羽。”宋初一将竹筒连同密信一并丢进火炉里。
“嗨!”季涣领命之后,迟疑道,“先生,大哥有危险吗?”
“有没有危险全在他自己。”宋初一摊开竹简,一副不欲多言的样子。
季涣见状便识趣的退了出去。
刚看见消息的那一刻,宋初一有一丝后悔派籍羽去巴国,但旋即就消散了。籍羽是个能独当一面的男人,想必也不耻活在一个女人的身后。就算他最终因为仁义而死,也是一条值得敬佩的汉子。
宋初一叹了一声,罢了!本就是人命危浅的年头,要是每次都这样忧心忡忡,怕是早早的就精力衰竭了!
满案的竹简,宋初一一字不落的看完,确定事情是按照自己预计的方向发展才稍稍放心。
巴国巫城。
天气阴沉,城南一座高大的土台上处理五根巨大的青铜柱子,上面阴刻着诡秘的纹路。那是一个只有大巫才能看懂的神秘故事,传言与上古神灵除妖有关。
在正中央的一根铜柱上,绑着一名披头散发的蓝袍男子,他被架在高高的柴堆上,台下的人隐约能看见,那张被花白头发遮掩后的脸竟然十分年轻俊俏。
四周人山人海,却出奇的静,只能听见一名被缚住口舌的貌美女子发出呜咽声。
祭台戴着青铜獠牙面具的十二名大巫忽然开口,朝着刑台方向唱出晦涩的咒文。场面肃杀至极。
唱完之后,其中一名大巫用古老的羌语道,“点火。”
许多壮年巴国汉子往柴上和男子身上泼一种黑乎乎的东西,火把一碰到这些黑色液体,轰然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