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1 / 3)

晚上我们挤在一间房中,躺下熄了灯说话,好像又回到了二十多年以前。我们说到班上的同学,有的人仍在大山深处当一个艰苦度日的农民。说到当年半夜口渴却停了水,几个人到井边把吊桶摇上来喝水。又说到那年搞农村调查的事情,说到青春的信念,这信念曾像日出东方一样坚定。突然,我们都沉默了。我们今日的成功超出了当年的想象,可真诚和信念却只存在于回忆之中。只要将目光转向现实,思维就本能地驶向另一条轨道。在那里才有成功,而成功就是一切,别的说什么都变得意义暧昧,成为多余。在世纪末的人生之旅中,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样的境地,这简直就是历史的安排,而个人不过是被生存的本能推着走罢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为了悬浮一族。我们在随波逐流之中变成了新型的知识分子,没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没有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没有流芳千古的虚妄幻想。时代给了我们足够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因而我们也不再向自己虚构神圣预设终极,不再去追求那种不可能的可能性。我们是胜利的失败者,又是失败的胜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我们以前辈的方式说话,但本质上却没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对世界我们什么都不是,对自己就是一切,我们被这种残酷的真实击败了,从内部被击败了。我们没有力量面对那些严峻的话题,关于身份,关于灵魂,于是怯懦而虚伪地设想那些问题并不存在,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我们曾经拥有终极,而终级在今天已经变成了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之源突然中断,梦想成为梦想,我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永远的精神流浪者。天下千秋已经渺远,自己这一辈子却如此真实。当一己之瞬间成为天下之永恒,我们就与乐观主义作了最后的诀别,毕竟,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可能以自己为目标建构崇高,建构形而上的意义世界。悲剧在时间的巨掌中已经注定,我们还没来得及细想就进入了铺就的轨道。对我们而言,这个事实只能接受,而无须讨论也无法抗拒。

第二天中午请老师们聚餐之后,胡一兵刘跃进分别回家。我开了车,回山里去。县卫生局常局长一定要陪我去,我要他陪家人迎接新的千年,他怎么也不肯。把车停在乡政府,常局长陪我上山,熊乡长也跟上了。

听说我回到三山坳,全村人都出来了,都挤在秦四毛家门口。我是村里出的一个人物,是他们的骄傲。我在村里走了一圈,没有很大的变化,山还是山,树还是树,房子也还是那样简陋。若不是人的兴衰,时间就像没有从这里经过。秦三爹死了,马七爹也死了,我八八年跟董柳来的那一次他们还在。我当年住的那间土坯小屋已经不在了,那里生长着一片小白菜。回到秦四毛家门口,我把准备好的信封拿出来,四十七个,每家一个,里面是两百块钱,我能为他们做的也只有这么一点点。马二虎我给了他四千块钱,当年父亲入土,用的是他家的寿材。这样做了我心里还是有点不安,他们太穷了。我临时决定资助村里那九个读中学的孩子,每人每年七百块钱。

我要到父亲坟上去,大家都要跟去,我没有答应,就一个人上路了。七里山路,我走在大山的怀抱之中,很多年没有享受过这种宁静了。大山让人感到生活在它的怀抱之中是多么幸福,明知这是一种幻觉,我仍在幻觉中沉醉。

远远地看到父亲的坟,锥形的坟头已经扁平,被枯草覆盖。我心中忽然有一种怯意,不敢这么走过去,似乎活着的父亲在那里等待了很多年。上坟也需要勇气,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踏着枯草慢慢走过去,在坟前站住了。在这里,一个叫池永昶的人,我的父亲,已经沉睡了二十多年。他曾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姿态路经世界,然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消逝了。今天,我站在这里,在风中,在夕阳下,与父亲的灵魂对话。在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