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良宜病了,天下人便慌了。海良宜驳回了韩丞的奏请,太后还没有答复,官员和学生们就已经跪了一天。他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太后的心病,远超行事跋扈的韩丞。
海良宜强撑着身体,说:“国子监学生本就有议事之职,朝堂乃是天下瞩目之地,有谈,才有策。太后如今主政勤勉,事事躬亲,可是官员设立,便是为上分忧,为下理事的。他们忧心国事,是大周之福,况且储君之事不是家事。臣以为,让他们在此,才能畅谈新帝一事。”
堂内不闷热,各处都吊着竹帘,镇着碎冰。对于海良宜而言,甚至有一些凉。他答完此话便垂首而立,珠帘后方的太后静默半晌,等到海良宜腿脚酸痛时,才缓声答复。
“阁老说得在理,哀家便听你的。燕王庶孙次子一事,哀家还没有见过族谱,不好定论。但是韩丞的人已经到了,你是要由大理寺佐查,还是刑部佐查?哀家都听你的。”
第121章 良宜
散朝后, 海良宜不要人搀扶。孔湫等人都知道阁老要强,只敢跟随其后,看海良宜独自一人蹒跚挪步,缓慢地往下走。
海良宜那身官袍浸在斜晖里,像是道融于绚丽的疤痕。去年的这个时候, 他率领百官上朝, 是何等的气势昂扬, 如今在他身上已然找不到振奋的意气。
海良宜走到了尽头, 停下脚步。他慢慢地转回头,看着阶上的官员, 又看着明理堂飞檐上最后的余芒。
“天要黑了, ”海良宜温和地说,“你们路上当心。”
孔湫不知为何,在这一刻忽然生起害怕。他跨出一步,想要搀扶住海良宜,微微哽咽地喊着:“老师!”
海良宜摆了摆手, 转身走向了宫门。
燕王庶孙一脉是海良宜最后的阵线,他看那落日被高楼埋没, 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他知道韩氏子登基意味着什么,这场仗打了三十年,他的稳健求和没有得到任何胜利。
他只能尽力地燃烧自己, 将这一把老骨头也丢在烈火中, 期望着溅出的火星能够点燃已经沉寂太久的夜空。大周进入了漫长的黑夜, 他似乎是仅剩的火把, 但是他至今无法承认,曾经与他殊途同归的齐惠连等人是败了。
他看着那些天才犹如流星,一颗一颗地陨落,最后留下的自己曾经是那样的不起眼。
三十年前,海良宜不为成败。三十年后,海良宜殚精竭力。他踏实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意图拉住激进前冲的齐惠连,但是他没有做到。没有人知道,东宫僚属全军覆没的那一夜,是海良宜这一生最痛心的时刻。
天已经黑了,海良宜走到宫门口,已经气喘吁吁。他抬袖拭着汗,看见站在轿子边等待他的姚温玉。姚温玉来扶他上轿,他坐下了,在姚温玉将要放下帘子时,对姚温玉说:“元琢,我有一桩心事未结,你明日就替我跑一趟芜城,今夜就收拾行囊吧。”
* * *
几日后再次上朝,太后已经免了海良宜站立。但是她越是这样礼贤下士,越意味着她对海良宜的不满正在加剧。因为这几日都察院的言官齐心协力,共同将韩丞骂得体无完肤。要求公验韩家子的呼声随之高涨,这股紧紧簇拥着海良宜的浪潮正在迫使太后让步。
太后夙夜难眠,她的犹豫不决让韩丞陷入了绝地,韩丞也逐渐回过味来,这是太后借刀杀人的意思,只要自己不堪重负,死于骂声,太后便可以立即扶持韩家子登基,杜绝韩丞谋权的可能。等到了那个时候,她就能专心与寒门对峙,不论是冷置海良宜,还是更换内阁元辅,都能办得比此刻有余。
韩丞不肯就此罢休,把到手的权贵拱手让人,他就是熬,也要熬死海良宜!
“如今局势不稳,东北的离北虎视眈眈,东边的中博蠢蠢欲动,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