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这东西,可真是好啊。

纪彬当然珍惜。

看着纪彬跟万秀才的态度,那车夫微微点头。

不错,没有辜负知府大人的一片心意,他会转达回去的。

这几百本书一一放上去,时间也就到了傍晚。

引娘那边已经吩咐好做了精美的饭菜。

还打扫了新盖房的房间。

焦农人这边住一个院子,房知府的人住一个院子,大家互不打扰,还清静。

吃饭也是分开吃的,但饭菜同样丰盛,还有热水澡可以洗。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招待的都很周全。

第二日吃过午饭,房知府来送书的人才启程出发,走的时候,纪彬把早就准备好的肉干点心美酒送上。

让各位在路上慢慢享用。

车队领头的车夫忍不住看他,这人倒是厉害,比宿勤郡许多老板办事都利落。

对他们这些人既不可以讨好,更无一点怠慢。

总让人觉得很舒服。

能做的这么周到还不冒犯人,还真挺厉害。

纪彬跟引娘见他们车队缓缓离开,下意识对视一眼。

送书的人走了。

接下来该忙最重要的事了吧?

那就是种棉花!

第64章

棉花,这个东西出现之前,有钱人大多用皮毛保暖,没钱的人用稻草芦苇絮保暖。

但等棉花大量种植之后,这些局面就被改变了。

棉布,棉绒,棉鞋,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

纪彬没记错的话,在他那个时候的古代,棉花在古代后期,已经被官府调控价格,尽量让棉花价格低廉,保证百姓能买得起。

从这点就看得出来,面已经跟盐巴,炭火之类的东西一样,被官府视为保证民生的东西。

可以说,棉花从刚开始的高额价格,然后渐渐降低,其实没用多长时间。

这也跟棉花的特性有关,在人们有意选种下,渐渐适合国内大部分地方生产。

至于质量不如边域的好,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先看有没有,再看好不好,这个道理在哪都适用的。

所以纪彬从开始打算种棉花,就是抱着踏踏实实的心态。

可能前两天赚点暴利,后几年就要平稳发展了,有这种心态之后,就显得很淡定。

就算是看着一斤棉花一百八十文,快一钱银子了,都没什么表情。

旁边的纪老爹发现,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已经不记得自己儿子是这个性格了。

但他现在专心听焦农人讲怎么种棉花,下意识把这件事给忽略过去。

焦农人在来的第二天,已经去田地里了,看着已经翻好的土地,再看看土层,心里无比满意。

纪彬果然按照他说的在做,而且这确实是块良田啊,再听听周围人对气候的描述。

焦农人可以断言,纪彬找的这块地,不亚于周家找的地。

可以说在宿勤郡这些土地里,非常适合种棉花了。

焦农人对棉花这东西熟悉无比,随口都能说出很多东西出来。

但关键是,大家都不知道棉花是个什么东西,要不是焦农人带了干枝过来,估计都没见过。

毕竟种没见过的东西,这点太为难人了。

好在纪彬家里有棉花,焦农人还带了图册,这图册是他辗转几个地方,教大家种棉花的时候画的,虽然不够精细,但好歹让学习种棉花的人,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而纪老爹不愧是纪滦村种田最好的人,他是这里面掌握最快的,而且一听是要收最后的果实,就问需不需要在前期去叶子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