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秋、冬两季的大衣裳全曝晒了一遍。丫头们整理箱笼时,发现几件蕉葛衣裳让虫蛀了,报到周氏跟前,周氏连道可惜,请来县里的裁缝,为家里人量体裁衣,预备做新衣。旧衣交给家里的婆子缝补,留着平时家常穿。其实县里有回收旧衣的布店,男女老少的旧衣裳都收,甚至连贴身穿戴过的小衣、鞋袜、帽巾也要。旧衣卖到店里,也能换一笔钱钞,周氏舍不得,宁愿把旧衣缝缝补补接着穿,等到实在破得不能穿了,还能做成被罩、桌布。
裁缝和李家相熟,知道李大伯、周氏等人的尺寸,平时家里裁剪衣裳,只需要把尺头送到他家就行。这回周氏特地把他请到家里,主要是为李昭节和李九冬量尺寸,两人正是窜个子的年纪,几个月不见就变了个样儿,衣裳年年都要做新的。另外就是给李南宣量身,虽说他还在孝中,但既成了李家人,李大伯和周氏怎么着也得给他添上四季新衣,心里才舒坦。
外边是裁缝忙活,里边女眷的尺寸是裁缝娘子量的。周氏想起孙天佑送到李家的几匹云锦,请裁缝娘子帮着出主意,云锦价高,家里几个婆子不敢动手剪裁,怕糟蹋了好尺头。
裁缝娘子摸了摸云锦,笑道:“尺头是好尺头,礼衣的料子也没这么好的,做衣裳倒是可惜了,府上结亲的是哪户人家,好大的手笔!三小姐一看便是个有福的,日后只怕福气更大呢!“
说的是讨好的话,但意思却很明白,像李家这样的人家,平时来往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云锦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用处,礼衣袍服她们不能穿,裁成家常衣裳穿不出去,而且也太可惜。不像大户人家的小姐,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裳都是定例,云锦、蜀锦、宫绸,一样不能少,出一趟门见客,要换三四套衣服。
裁缝娘子也是深知李大伯和周氏平素节俭,知道他们不是争荣夸耀之人,才敢暗暗相劝。
周氏听懂裁缝娘子的暗示,叹了口气。
曹氏抿嘴笑道:“太太不必发愁,现在做不了衣裳,谁知以后不能裁?不如全给三小姐陪嫁过去,留着以后给姑爷、小公子裁方巾、礼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