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自1954年开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是拥有双国籍的人。
当然能拿到Y国Uk户籍也除了钞能力外,主要还是此刻的Y国需要大量人口补充国力,才会办理的如此顺利。
&
1954年2月19日,农历雨水这天,徐进端和丁伯踏上了回国的游轮。
丁伯在船上埋头学外语,徐进端则每天都在甲板上‘吹风’。
3月底的时候,游轮终于停靠在了维多利亚港。
回到港城之前卢昇慧他们住的住处,休息两天后,徐进端问丁伯:
“丁伯,你信我吗?”
“大少爷,我信你!”
“好,那我问你,你想留在港城还是回国?”
“我想有地种。”
徐进端:这回答还真的很丁伯......!遂问道:“在港城种地还是回国或是去阳城?”
“这个我听大少爷的。”
两个月后,徐进端用金条在浅水湾的山上风水宝地买了四亩地,用来造房子。
又给丁伯在行政公署那登记了回新界寻亲的信息,至于信息的真实性?那必须是真的,有系统这个BUG存在,搞个身份还是没问题的。
而,这个位面世界的这个年代,新界就是妥妥地农村,且这里的土地还是可以在行政公署进行买卖,买来后归私人所有。
为什么选择新界?那就全得益于这个世界的BUG了。
因为新界面积广大、却是Y国人从前朝政府手里租来的。
且租期99年,到期归还。
在Y国人的定位中,新界就是给港城树立起来的一道屏障。
除此之外,就是希望新界的农业产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港城市区的需要。
所以Y国人也并不热心于新界的开发,只向当地派遣了少量殖民官员,当地依然在宗族势力的管理之下,保持着农业社会的模样。
这也是两人用国内身份,打着寻亲的旗号,又靠钞能力开路,才能轻易买到四亩水田、两亩住宅的原因。
看着水田,丁伯眼里都是笑意。
建新房期间,他们被丁氏族人安排在了村里老屋暂住。
说来也巧,丁伯原名丁博昌,而丁氏宗族里早年有个丁博文的叔公曾带着年幼的弟弟去扬州谋生,之后就失去了联系。
而丁博昌幼年也确实跟着大哥丁博文在扬州谋生过,且丁伯如今的一口土话中还略带有一丝新界口音。
这给两人日常生活带来不少便利。
这不,原本计划春耕后才动土的房子,现在却被村长提前摆上了日程。
这里与国内最大的不同就是土地是私有的,耕地你可以自己种,也可以雇人种。
雇人的话,只需按天或按月支付工资即可;此时的港城还是殖民地,农业占比极低,根本没有啥公粮制度,只要你会种地,种地所得就是个人的。
当然,你要拿出去卖也可以,那就交纳相应的商品流通税呗。
&
忙忙碌碌间,居然到了秋收季节。
四亩水田,足足收获了1590斤稻谷,亩产近400斤,这在当时都算是高产了。
可把丁伯喜得见牙不见嘴。
浅水湾的三栋主别墅也终于建成,徐进端、卢昇战和卢昇慧各自别墅中都有独立小花园,整个别墅群还有单独用于会客、接待亲朋专用的一栋三层小楼和一个标准泳池。
秋收后,丁伯还在地里继续忙碌,徐进端却已经转头开起了贸易公司。
只要是国内需要的,他都做。
大件机械、小件日用品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