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2 / 2)

视觉冲击, 让每个人读报时都代入着这个清晰的画面,更投入也更有画面感。

随着报纸被运往全国其他有订购的省市,阿木古楞归家所乘的火车也渐渐驶入蒙东草原。

草原研究所的第一座三层小楼已建好,第二座三层实验室也即将竣工。

不止呼色赫公社各个生产队里的人会专程跑过来参观有3层那么高的楼屋,连其他公社的人也纷纷赶至参观。

甚至其他城镇的人也开始想尽各种办法过来赶时髦嘿, 三层楼房见过吗?我见过!

海拉尔市政负责草原研究所的同志们瞧着真建起来的楼房, 忍不住跟穆俊卿聊起更高楼层建筑的可能性, 在回海拉尔向上级汇报工作时, 不免常常提起多层高楼的建筑成本和好处, 穆俊卿的名字屡次被说起。

当草原研究所的两栋三层楼房都建好时,连海拉尔的报纸都刊登了这两栋了不起的建筑, 以及它的设计师、建筑师穆俊卿。

6月最后一天,呼色赫公社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最新一期《首都早报》,在头版看到了阿木古楞画的大幅插画。

许多人都拿着报纸指着画家落款处四个字的特殊名字‘阿木古楞’, 大声地向所有人嚷嚷:

“阿木古楞同志!咱们呼色赫公社的社员, 第七生产队的!”

场部广播站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故意将插画家阿木古楞的名字也念了出来, 还特意补充了他所在的公社名和生产队名。

这是属于草原的优秀青年,必须大声宣告。

傍晚夕阳偏斜时,穆俊卿站在正建的牛棚前,指着图纸表明一层是养牛羊马的, 二层是养鸡鸭鹅或者比较轻的小羊羔的, 一层顶棚要非常高, 需要用整木支撑。

余光忽然扫见一位刚赶过来参观三层楼房的人,他说着说着话声一下顿住,转头惊喜地望向扎着小辫子,好像又长高变宽了,晒黑了,面容气质都更沉稳的少年。

18岁,成年了,是否还能继续称呼为少年呢?

“阿木古楞!”穆俊卿将图纸往另一位建筑工手里一塞,一步走到阿木古楞身边,大声地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