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怪不得领袖一直要医术、教师、知识下乡,那边是真缺呀。
周眉英手握着空茶缸子,望着小王充满热情地分享自己挖掘、调查到的信息,微笑着做最好的听众。
“主编!”小王忽然站直了身体,抿直嘴唇,望了周眉英几息才开口:“主编,我想亲自去呼色赫公社看一看,给去那里支边的知识青年们送一些棉花和大米,到时候……我想知道边疆人民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我,我也想写一篇深入群众的好文章。”
“乡下、山林夏天蚊虫多,你准备些蚊香。”周眉英深吸一口气,“让小丁陪你一起去,我给你们写介绍信,批经费。你们先去包头,再去赤峰,最后一站到海拉尔,到时候把想去的公社和生产队都走一走。”
“太感谢你了,主编!”小王激动地挑高了眉毛。
“一定要多写几篇好文章,知道吗?”周眉英微笑着点了点头。
“嗯,主编您就放心吧。”
几天后,林雪君写夏牧场的文章登上了《首都早报》。
小王专门去首都最大的书店为林雪君挑选牧医和草原相关的书籍,又买了几本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的书,在给《内蒙日报》打电话时,他知道了边疆缺少这类专业书籍。
他又从报社仓库里挑了365份《首都早报》,这些报纸登载了一整年的首都和全国各大小事件及好文章,可供在边疆缺少娱乐活动的人们阅读。
最后他又准备了邮票、信纸、铅笔、墨水等许多东西,都充做稿费。
无需邮寄,他亲自背在身上,带去呼色赫公社第七生产队。
他要亲手将这些东西交给林雪君。
……
《首都早报》的编辑小王坐上北上的老列车时,草原上的牧民们正围着篝火吃晚饭。
他们干了一整天工作,虽然不是种地,却也称得上面朝黄土背朝天。
捧着奶茶碗,累傻的社员们埋头苦吃,连话都懒得说。
才来到这里的收购员刘树林和徒弟王鹏却很兴奋,他们居然在草原上吃到了猪肉,这事儿给谁遇到都会觉得神奇。于是一边吃一边打听,塔米尔便用他跟林雪君和其他社员学来的汉语,较顺畅地将那个他听来的故事重复了一遍。
刘树林听得啧啧称奇,拉着林雪君表明这个故事也可以写写嘛,写在文章里。
林雪君笑着答说她的确是写了,不过场部广播站可能没录用,也可能录用了,但播报的时候刘树林没听到。
刘树林像没听到某个特别有意思的评书段子一样,遗憾地拍大腿。
待大家吃到半饱,疲惫和白天积累的燥热在‘进食’‘休息’和‘夜风’的抚慰下稍稍褪去,总算都有了精神,慢慢来了兴致,越来越多人加入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