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帐后兴致不高,看来我危险了?”
陆珩其实知道王言卿在担心什么。他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觉得无所谓,可是在从小接受礼法教育的王言卿看来,他这些行径就太危险了。
陆珩不放在心上,只要他手里握有实权,这些事情无法动摇他分毫,如果他失去实权,命都没了,还在乎家财做什么?
人生得意须尽欢,没有风险的人生,未免太无趣了。
陆珩不愿意提及这个沉重的话题,故意开玩笑逗弄王言卿。王言卿明白陆珩的用意,但见他嬉笑散漫,还是气得慌。
王言卿没好气道:“先前我不曾了解过,今日一看,才知道都督真是取财有道。那么庞大的账务,就算你在外面金屋藏十来个娇,恐怕我也看不出来吧。”
陆珩一听,笑着抱起王言卿,拇指意味深长地在她后腰按压:“我外面有没有人,你不知道?”
他暗示意味十足,她好好和他谈话,他又往这种方面想。王言卿本来想冷着脸,可是他的手指力道和技巧十足,在她后背燎起一大片火花。王言卿纤薄的背肌细细颤动,脊椎爬上酥酥麻麻的酸,脸很快不争气地红了:“我哪知道。”
“那我今夜要努力一点了。”陆珩一本正经道,“要不然,夫人怀疑我的忠诚。”
质疑他的人品没关系,质疑他另一方面,却不行。
陆珩圈住王言卿腰,下巴抵在她颈边,呼吸像羽毛一样挠在王言卿耳廓:“正好,定制的椅子到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王言卿的耳尖霎间通红。
第123章 南下
入夏之后,东南沿海捷报频传。四月,闽浙送来军报,朱纨率兵由海门进军,攻克倭寇巢穴双屿港,活捉倭人首领稽天及海盗许栋。
朱纨在奏折中说,许栋本是大明人,为走私资财和倭寇勾结。他纠集了一批游民占据双屿,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货物,甚至在船上配备了武装火器,见了朝廷军都敢开火,拒不停岸接受朝廷检查。许栋自己造船,同样给外来船只提供港口,岛上来往之人皆说倭语、西洋语,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大明有海禁,许栋这种行为不止触犯海禁,更是公然挑衅朝廷军威。皇帝准许了朱纨的请求,准他在市口将稽天、许栋公开斩首,并在双屿筑塞,盘查来往船只,堵击倭寇。
双屿大捷后,战报不断传来,每次都是小胜、大捷。朱纨请命讨伐温、盘、南麂诸贼,调动浙中卫所,连战三月,上报大破敌军,平息处州矿盗。九月,朱纨在捷报中称佛郎机人到诏安抢劫,他生擒佛郎机国王三名,倭王一名,并逮捕了给外人引路的海盗九十六人,尽数诛杀于市。
佛郎机人是大明对西洋人的统称,这些人金发碧眼,高眉深目,和中原人长相迥异。朱纨在折子中大骂沿海有内奸,他斩首佛郎机人时,许多势豪之家替西洋人求情,甚至大批官僚都出面做说客。
朱纨甚至将矛头直指中央,说当地豪强和倭寇勾结走私,获得大批资财,送给京城出身闽、浙的官员,让他们帮忙遮掩,沿海倭寇这才屡禁不止。倭寇之乱,实则是内祸。
朱纨的奏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江浙可是科举大省,全朝一半以上的进士都出身东南。像约好了一样,京城和浙闽的弹劾折子一起飞来,霎间淹没了朱纨的战报。
当地御史、巡视、知府纷纷上报,说朱纨贪功冒进,谎报军情,他夸大战绩,瞒报明军死亡人数,只报胜仗不报败仗,而且在征讨双屿时,他还没有攻下港口,就已经写奏折说大获全胜。实际上,在三天之后,海军才真正登上双屿。
京城中御史也弹劾朱纨擅自杀戮,佛郎机人毕竟是异国人,朱纨没有请示朝廷就将人斩首,委实是藐视朝廷,擅权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