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然后就听到政委开始做思想工作,不过这次不是给搭档陈司令做,也不是给手下其他人做。
而是给17-18岁的孩子们做,告诉他们李绵绵一个15-16岁孩子,如何在乡下为祖国添砖加瓦的,如何撒热血的等等。
听的站在底下的一些整天跟着那些人到处窜的,没事干的,听的热学奋头的。
回到家后,直接告诉父母他要下乡。对于下乡这件事,很多父母都是不赞成的,但是他们更不想自己的孩子跟着那些人胡闹。
可是有觉着下乡太苦,怕孩子待不住,还有一个也怕自家的孩子会像张大彪那个继女一样,就说:“下乡可以,不过去哪里,得听家里安排”
“可以”
第二天家属院就听到谁家谁家孩子要下乡这件事,正好上边下来说要兵团要人的消息。
各位父母想着,去哪里下乡不是下呀!再说了去兵团不但能吃饱饭,还有工资可以拿,所以只要家里有孩子要下乡的,就都给孩子报上名了。
也是在过年期间,几位首长在听到说问兵团是否能去的时候,都分分去信,问自己的战友或者朋友。
第180章 顾翠翠嫁人
就这样,在66年春夏交替之时,部队大院的孩子一连走了好几大客车的下乡知青。
就因为大院孩子去兵团插队的事,还让上边首长知道,特意问了几句。知道是他们自己积极投奔祖国建设当中就,也就没没有再说什么。
当自己再一次接到来自军区大院的信息后,才知道大院里有很多的孩子去了兵团,而且还好巧不巧大部分都分配在东北。
自己给这些小同志回信的时候,顺便提了一句,他们所在的兵团。
起初只是想到他们来到东北有可能不适应,或者缺点什么,自己也许能帮到他们,就要了他们的地址。
只是没有想到,当第一封信去了没多久,收到回信后,接下来彼此就成了笔友。
可以说,这是一个意外
“周九江,周九江,你的信,来自抚松县大营民公社顾家崴子大队的信”
“你刚才说是哪的”
“抚松县大营民公社顾家崴子大队,对了寄信人是李绵绵”
“你不认识吗?”
“怎么会是她,哦,没事,认识”
等周九江打开信后看到就一边后,赶紧着拿着这信,去找从军区家属院一起来的小伙伴,并给他们看。
“九江你怎么看”
“当然是回信呀!”
“可以李绵绵同志在信上问大家缺什么,咱们怎么说呀!”
“你傻呀!肯定是不能说呀!不管怎么说,咱大家都比她大不说,再说了,咱自己却什么也可以给父母写信呀!她一个人即使有东西,咱也不能要呀!”
“李强说的对”
“那赵涛飞你说怎么办?要是咱在信上和她说什么都不缺,她也不信呀!”
“国华说的也对”
“这样吧!大家仔细想想吧!”
“我觉着吧,大家可以把自己在这里遇到的问题和绵绵说一说,毕竟她比咱下乡的时间要早,在一些问题上肯定能给大家伙一个答案”
“九江说的没错”
一连着好几封去往不同地方的信,当大家伙都收到来自大营民公社顾家崴子大队的信时,起初是不可思议,等打开信后,却觉着终于找到同道中人的感觉。
等接到他们的信后,也没几天,最晚到的也是半个月后,没办法,他们有的去了大西北,太远了。
每一封信回的都很认真,不管是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还是在劳作上遇到的问题,自己知道的,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