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方虽然大都是一些普通的家居家用,但仔细淘淘也能找出不少好东西。
不管祝明安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买,总归算是一项不错的投资。
祝明安点点头,记下了祝成蹊的话。
很快,祝成蹊等的车也进站了。
她随意和祝明安摆摆手,把他满腔的嘱咐丢在脑后,顺着拥挤的人潮上了火车。
74年,既是国家经济转型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继68年之后的下乡人数最多的一年。
首都作为核心,自然要成为所有地方的榜样,是以祝成蹊一上车就看到了人头攒动的知青们。
这些人有的平静,有的悲伤,但几乎没几个高兴的。
等到了南康和鲸瑭后,下乡的风潮也吹到了这里。不管大街小巷都在讨论忽然变得严格起来的下乡制度以及都在想办法应对这件事。
已经有孩子下乡的家庭还好一点,但那些家里没孩子下乡又没有工作的就成了首批重关照的对象。
不管祝成蹊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或者听到因为下乡这件事闹出的争吵。
当祝成蹊顺着记忆找到之前聊过的一些家庭后,发现他们这里也有些鸡飞狗跳。
这些人的家庭条件都不好,还有一部分的成分不是很好,又几乎都没了工作,自然也在相关部门主要劝下乡的范围内。
所以当祝成蹊再次出现,并拿着签订好的两笔订单以及那些原本被下放的手艺人现在却生活的很好照片表示他们可以去迎胜村或者小营山当工人后,这些人再也不复第一回见面时的坚定。
“我上次就说过我们的工厂一定能开起来,我现在已经实现了。”祝成蹊劝他们,“我也说过你们去了后除了交通上没有这里方便和暂时上的住宿紧张外,别的都不会比这里差,我也一定能保证实现。”
“更何况政策摆在眼前,你们就是闹的再狠还是要下乡,那不如主动去一个能当工人的地方总比最后被发配到不知道什么地方种地强不是吗?”祝成蹊道:“而且你们现在主动报名还能自主选择地点,回头下乡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那边要是没有人去的话,上面肯定要安排人过去,到时候你们就是想去,我们就是想接收,但政策上也不一定能通过了。”
明明白白的现实摆在眼前,不少年轻人最终还是向现实低了头,纷纷报名了祝成蹊说的两个地点。
就是可惜那些年纪大且手艺好的就是不愿意离开当地,祝成蹊实在没办法,只能放弃。
不过能一次性拐到这么多年轻人也是件好事,祝成蹊甚至都不等这边知青办的统一安排,直接带着他们先往迎胜村赶。
等他们回去的时候,距离草编和蚕丝扇子的交货期只剩下半个月了。
村里面所有人都加紧了马力在工作,这些刚来的年轻人还没有来得及感受下乡的陌生就已经被周立新和祝成蹊指挥的团团转,奔赴在工作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