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1 / 3)

此事一出,朝堂震动,群臣无不噤若寒蝉。冯钰手段虽狠,却也收效立竿见影,往日针锋相对之人尽数噤声,再无人敢当殿忤逆。然而,朝堂之上愈是安静,暗潮之下便愈是汹涌。宗室与勋贵被他逼至绝境,藩王们再也按捺不住,积压许久的不甘终化作燎原之势。

首当其冲的便是身在临江的宁王萧绎,他昔日与皇位失之交臂,萧绎登基后,虽然安分了几年,但是心中仍有不甘。此番在朝中大臣的怂恿下,他终于下定决心谋反。而造反的名义再简单不过清君侧,肃清阉党,诛杀冯钰。

急报飞驰入京,萧绰接信之后,心惊不已,立刻急召冯钰入宫。

盛夏已至,闷热沉沉,今日天象愈发阴晦,天空自清晨便乌云压顶,午时刚过,天色便暗得如同夜幕降临。殿内光线昏暗,宫人早早燃起蜡烛,烛火微颤,映得四周愈发幽沉。

半盏茶的工夫,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冯钰疾步而入,衣袍带风,鬓边隐隐沁出汗意。萧绰早已在窗前踱步良久,见他走近,忙挥了挥手,语气焦急:“免礼免礼,快过来。”说着,随手将方才呈上的奏报递到他手中。

冯钰立在案前,迎着烛光展开奏报,目光扫过上面的字句,神色不动,仿佛所见之事并不关乎自身生死。萧绰一寸寸地观察着他的反应,原以为他会震怒,或是有所忧虑,谁知

冯钰看罢,不仅毫无惧色,反倒神色恬淡,眼底甚至浮现出一抹若有似无的笑意。

萧绰心里微微发寒,强压着不安,忍不住埋怨道:“朕早就劝你收敛些,莫要太激进,你偏不听,如今可好,终于惹出乱子了。你说,该如何收场?”

冯钰垂眸片刻,将手中的奏报搁回桌案,指尖顺势抚过桌面,像是在思索,又像是在权衡。须臾,他忽然屈膝跪地,衣摆在地上铺展开来,声音沉静而平缓:“既如此,便请陛下依了他们所请,杀了臣。”

殿中烛火摇曳,金红色的光影映在冯钰身上,将他脸上的轮廓勾勒得格外清晰。他跪伏在冰冷的地砖上,身影沉稳如山,仿佛这一跪是早已预料之事,既无悲愤,也无畏惧,唯有淡然如水的平静。

萧绰眉头一拧,声音不自觉地拔高:“你说什么?”

冯钰垂下眼,双手覆于膝上,神色不变,语气依旧不疾不徐:“陛下,‘清君侧’不过是宁王造反的幌子。造反这种事,要么不做,做了便不会半途而废。因此,就算您真的杀了臣,宁王也绝不会因此轻易收兵。可他若不收兵,您便有了镇压藩王的正当理由。”

烛光晃动,映得他的眼神深沉而清明,仿佛在看透一场注定的棋局:“宁王已起,正好借此机会杀鸡儆猴,顺势撤去他的封地。到时候等宁王倒了,其他宗室再无胆量反抗。待局势平稳,陛下削弱宗室,亦是顺理成章,届时改革之事必可大成。”他顿了顿,微微抬眼,眼底漠然无波:“无论怎么看,臣的死,都是陛下手中最好的一枚棋子。”

萧绰盯着他,手指不自觉地收紧,攥握成拳的手背上浮起了青筋。他没有立刻开口,眉头紧皱,似是在咀嚼冯钰话中的每一个字。

冯钰继续说道,言语间多了几分自嘲的笑意:“况且,臣的名声一向不好,这些年又得罪了不少人,朝野内外盼着臣死的人不在少数。若您杀了臣,正好能收拢民心,使天下人皆知陛下公正无私,严惩奸宦。再者”他的声音低缓,仿佛只是陈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臣这些年积攒了一些私银,虽不算多,但收归国库之后,拿去修两段堤坝,应当不成问题。”

话落,殿中一片死寂,只余烛火噼啪燃烧的细微声响。

他仍然跪着,肩背挺直,像是一尊沉默的雕像。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挣扎,也没有求生的欲望,仿佛他从一开始就知晓自己的结局,并且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