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庞菁菁. 犯罪画像画像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
【4】赖继. 犯罪心理画像:原理再解读、标签卡与大数据前景.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5
【5】李玫瑾. 犯罪防控,以人为基点. 犯罪学论坛(第三卷)
【6】吕云平.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4
【7】吕云平. 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路线.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8】张凯,马红平. 犯罪心理画像在杀人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
【9】张若龙,岳峰,张莤婷. FBI犯罪心理画像研究述评. 辽宁警专学报,2011
17 · 直觉
时近黄昏,晚霞漫天。
食堂的饭菜香渐渐变得浓郁,时不时地飘进办公室里。
可是此刻大家一门心思都在案件上,就连吃饭最积极的刘浩然都没有留意到饭菜香味,目光炯炯地盯着姜凌。
心理画像,这个词实在新鲜。
就连一直从事刑侦技术研究的应松茂都是第一次听说。
和容貌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是动态的、多变的,怎么画得出来?
应松茂沉得住气,但他的助手赵景新却耐不住好奇心,直接发问:“什么是心理画像?”
姜凌说:“这个词是我在一篇国外论文中看到的。犯罪的行为方式,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反映出作案人的日常习惯与个性特征。通过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分析出案犯的形象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等,从而可以为确定作案人范围提供依据。这个过程,就是心理画像。”
办公室里在座的都是公安系统的实战者,对理论研究并不擅长,姜凌这段话理论性太强,听得大家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