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曾经的姜凌,像野草一样坚强地生长着,即使遇到再大的难关也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生命。
眼前这个女孩在这么温暖的母亲呵护中长大,为什么要自杀?
因为有同事在场,应松茂没有多说什么,和母亲打了一声招呼,便带着大家离开病房。
他将袁毅等人带到走廊,这才开口说话:“我也没想到玉华会自杀。她平时在店里给我爸妈打打下手,没见她有什么异常。我和爸妈都很担心,偏偏她不肯说话,我们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
自杀?
姜凌皱了皱眉。
自杀的方式有很多种,她为什么选择割腕?
根据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割腕行为通常不仅仅是求死,更多是情绪释放、自我惩罚、寻求关注或控制感。
看来,应玉华应该是遇到了难处,而且这个难处还不能告诉父母、兄长。
姜凌不忍心看一名花季少女就此凋零,便多说了几句。
“还是老规矩,先分析动机。”
“自杀本质上是为了逃离不可承受的心理痛苦。不同于其他自杀方式,割腕只有20%左右的人是真正以死亡为目的的。”
“第一个动机,是情绪失控的宣泄。因为腕部痛觉神经密集,生理性疼痛能暂时覆盖心理痛苦。”
“第二个动机,是自我惩罚。无法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通过割腕来实现对自己的惩罚。”
“第三个动机,是非语言的求救信号。因为无助、焦虑、困顿,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旁人的关注,乞求有人能帮助自己。”
先前姜凌分析犯罪动机时,应松茂觉得很神奇。
剖析人性、解构犯罪行为,这样的犯罪心理学研究才是真正学以致用。
可是当分析的对象换成自己妹妹时,应松茂的内心却煎熬无比。
情绪失控、自我惩罚、非语言求救?每一个专业名词背后都是血泪与痛苦。只恨自己平时对妹妹关心不够,现在她以割腕的方式自杀,他却连原因都找不到。
应松茂哑着声音问:“那你觉得,玉华这次的行为,是哪一种动机?”
姜凌想了想:“伤口是怎样的?你给我形容一下。”
应松茂闭了闭眼睛,深呼吸之后才回答姜凌的问题:“创口共有两道,相互交叉。”
姜凌再问:“深度如何?”
一想到妹妹的伤口,应松茂便脊背发寒。他昨晚在局里加班没有回家,如果不是母亲今天早上发现及时,恐怕玉华就救不回来了。
“很深。”一想到那皮肉翻起的惨状,应松茂便声音颤抖。
姜凌知道他心里难受,但现在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安抚情绪,只能尽量用温和的语气继续做理性分析。
“创口.交叉线代表否定,大概率是第二种动机,你妹妹割腕是一种自我惩罚。伤口越深,代表她内心的负罪感越强。”
自我惩罚。
玉华到底犯了什么错?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惩罚自己?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玉华这么善良、老实、与世无争的人,如此决绝地惩罚自己?
只要一想到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在他不知道的角落里暗自啜泣、痛苦挣扎,应松茂便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
小时候玉华是自己跟屁虫,他走到哪里,她便跟到哪里。她虽然不能开口喊一声哥哥,但她的眼睛里满满都是依恋与崇拜,多么可爱啊。
后来她上聋哑学校,学会了写字和手语,她有点什么事都会“告诉”自己。交了什么朋友,学了什么知识,看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她都愿意和自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