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玉帝回来御书房时,杨戬又从容坐在一旁,吃着点心听政了。

说回现在,杨戬拿着玉帝亲授的私印,奉口谕进了御书房,正式代天主政,头一件事就是传令把愉嫔曝尸广场,主谋的付值舒黔等人,立即凌迟处死,舒氏付氏诛灭九族。又亲自去刑部主审参与舒氏叛乱的诸臣,带头者凌迟,诛九族,余下随从不论罪行深浅,凡知情者,尽皆夷其三族。杨戬也不管断屠月十斋日等诸多忌讳,结案便杀。因有些事只能天家去做,杨家军使不上力,禁军都统穆宁被长宁送来供杨戬压榨,杨戬这头一道旨意就让穆宁忙得鸡飞狗跳。

杨戬翘着脚冷笑:“鸡飞狗跳就对了,帝京总共才多大?竟有这许多家敢联同谋反。这样的大罪若也轻纵了,来日岂不要天下大乱?”长宁一口喝干冷茶:“你是对的,我轻纵了他们,错失良机,致使京中遍传流言,说圣上已经驾崩,又有人曾看到四御史九月十一日从皇城仓皇逃出,问及缘由绝口不言,至今闭门谢客,因此更信了此事。”杨戬脸色大变:“传到哪里了?”长宁说:“我已下令禁言,兴许,不会出京……的吧?”杨戬当即传信给靖边侯府,一夜之间,靖边侯麾下的令信兵如群蜂出洞,隐没在人海中。

酒楼茶肆,凡提及此事,令信兵便参与进去,或言来自京城,或称家有亲眷当值,自己知道小道消息,将一场险事描绘得生动形象,跌宕起伏,叫茶客听得如痴如醉,拍案叫绝,渐渐没了先前对现实里出现政治恐怖的担忧。

三日后直隶繁华之地,便有知名说书人拿着令信兵送来的话本,说了一场《海棠花》。其中《遭嫉恨舒嫔生口舌,还清白老妪辩是非》、《怀怨愤舒氏起反心,镇妖邪三宫大救驾》两节最为精彩,话本将席卷半个京城的政治风暴,变为后宫争宠,描绘了舒嫔陷害海棠宫贵妃,皇帝仁善,召见贵妃,二妃御前辩论,幸而一位老嬷嬷睿智勇敢,出来作证,才免了贵妃获罪。二妃对话一波三折,结局善恶有报,舒嫔打入冷宫,嬷嬷老有所养。既有大众要的圣明青天、脸谱恶人,以及好人有好报的安慰,又因是皇宫故事,比寻常的伸冤断案多了点旖旎,百姓便从对生活的担忧,转为那些俗套的臆想。

《大救驾》里,皇帝从被刺驾的主角变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故事的重心放在了武贵妃徒手接冷箭、贤皇后紫宸斥反贼,以及高潮部分的长公主白衣锄奸、苏娘娘机敏夺刀上。因百姓都知谋逆大罪,况又有层层铺垫,说书人将个不知感恩一错再错的冷宫妃子描述得十分生动,因而结尾的全家处死并未激起反感。何况众人都有逃避心理,再听到京城传来的“谋反处死”消息,便只用话本代入,并不听京城此刻血流成河,何等可怖之言。

《海棠花》开篇几段又描述了皇后贤德、皇帝圣明,中秋夜仁君赐礼慰忠贞、重阳节贤后亲住养善堂等故事,满足了百姓要的清平世界安全感,婉清玉等人也发动家族多多宣扬天子善事,加上自贵妃入宫,百姓也确实得了许多恩惠好处,一时民间倒把京中风波只看做又一场惩恶扬善了。

《海棠花》的香艳精彩传遍全国时,杨戬的杀人令牌也发到了京中全体官员噤声不敢言的地步。

拿着自己名声丢出去祸祸,带着今科三甲娘子熬夜写了个话本子转移大众注意力后,杨戬窝火得很,跑回披香殿抽了玉帝屁股好几巴掌:“你那几个御史我也要杀!”玉帝打着手势连连答应,唯恐他的镇国大宝贝气坏了,再没人能顶住这几天,何况商无为也会每天从御书房拿来杨戬整理好的条子,将处理的事情禀报一遍,玉帝已经知道了四御史带来的严重后果,岂能不怒?

于是圣旨再次传下,王德来、林福忠、陈有为、钱神勇,临阵脱逃,散布谣言,君有难而不救,判斩立决,家中年十四以上者,斩,年十四以下者,籍没为奴。

双合已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