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对泰和说:“你妹妹在京中,日日看大臣参奏同僚,自然替你担心,她惯来这个脾气,其实是在乎你。”
泰和点点头:“我知道的。打从娘胎里她就爱踢我,脾气一直不好。”杨戬翻白眼:“娘胎里你还能记得事吗?”因他提起同胞孪生,杨戬也软和了,对哥哥说:“你在外头做事,务必谨慎一些,干了什么好歹叫我们知道。你只顾着貂皮轻软,打了猎物吃肉,可知御史参奏你擅入皇陵行猎该当死罪?陛下和他们吵了半个月才把你摘出来,你知不知道?”
泰和傻眼了:“我没去皇陵啊!”
时间地点一核对,泰和去的是皇陵属地,正在模棱两可之间。
太后看杨戬又要骂泰和,忙说:“好了好了,咱们吃饭吧。打猎那事我觉得没什么。祖宗们真有灵,那就该保佑我大坤将士吃饱穿暖。将士们饥寒交迫,守不住边防,他们也免不了不安宁。”
杨戬头一回听到这种说法,愣了半晌又觉得好像无法反驳,玉帝顺势拉着他入席:“今天特意为泰和接风,他在外头吃苦受罪的,你就别骂他了。”
泰和憨笑。
杨戬不说话,默默吃菜。
偏生继业来回看看:“大舅舅,你怎么还不如小舅妈身材魁梧?一点都不像大将军。”
泰和差点喷茶:“她中年发福!”
杨戬大怒:“杨泰和你是不是又欠收拾了?”
按住了一堆活宝,好歹吃完了饭,泰和告退出宫处理些事务,玉帝屏退众人,跟杨戬说了自己想法:“我想着下旨,让泰和嫁给长宁。”
杨戬大惊,连忙阻拦:“泰和不可入皇室,鹓扶有杨氏血脉一事,更不可让人知道。”
玉帝纳闷:“事情不都已经过去了吗?”
“陛下难道不记得吕氏之祸?文帝尚且被逼杀四子,焉知悲剧不会重演?”杨戬深劝玉帝,“先前家书里我问过,泰和已经表示无意娶亲,愿一生守关。我亦无所出,则鹓扶只是公主亲子,穆家外孙。穆家向来沉稳低调,不与人为敌,又是大族,自然能做鹓扶依靠。我与泰和得罪人多,众人算着我俩将来死了,杨氏绝嗣,许多事便不会着急。八府十二王旧部鹓扶亦可用之。”
玉帝沉默一会:“可是你家亲信难道不会担忧,你们死后她们的后代被清算?你光记得吕氏遭灾,怎么不读玄武门之变?”
“汉在前,唐在后!”
玉帝哭笑不得:“汉唐都在我们之前!”
杨戬悠悠一叹:“我家到我俩为止已是注定的,她们也都清楚。我们早说好了,天策府分管新式枪炮与出海事务,国公府管商铺农田与开山挖矿。这两府都将成为东宫班底。其实算起来这做法仍旧是老一套:少主从小跟着父母学理家,心腹大将的后代与杨氏儿女一起长大。你愿意放手让我养鹓扶,我只管再这样养着他就是了。”
玉帝想了几日,泰和临走前玉帝屏退众人,也不提旁的,只问泰和可有成家打算,并说不管是谁都给他指婚。泰和的拒绝显然是早就考虑过的:“臣已决定了,此生守关,不再成家。”
玉帝再三劝他,并说出想与他亲上加亲的暗示,泰和仍旧摇头:“只愿此身报国。”
玉帝拗不过,只得随他去。又觉得对不起杨戬兄妹,无论公私格外纵容,不管他们提什么要求,一概照办。
转年继业已过四周岁,玉帝特意在备选的几处场馆坐了几天,最终选了明亮开阔不潮湿的青春馆作为继业的书房,又选文武重臣给他当师傅。
对于选外甥继位一事,大臣们有些已经默认,有些仍旧寄希望于皇帝有个亲儿子。因分歧严重,选定的师傅有的认真教,有的不想教他。玉帝想更换反对派,杨戬在权衡了朝堂势力后,建议玉帝保留这个班底:“天子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