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是这个意思,也没搭茬儿,就一笑而过。

李师弟反而跟他们瞎聊起来,对此他们也没有放在心上。

陆伟池影听的些,也很感兴趣,“所谓的‘治愈系电影’,核心的要素是什么?”

“核心的要素,我想想……”

池影思考了一下,她想起了自己前世是什么时候特别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的,然后又组织了一下语言:“所谓核心的故事链条,其实就是‘破碎’,然后想脱离现有的环境。

你比如说,在外闯荡的青年,想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而在这里生活的土著少数民族少女又想离开这里。这里虽然很美丽,但经济环境不好。

这种对外面的向往,和对家乡的向往,同样都是一种‘破碎’后的直观反应。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目前所处的环境不满,想逃离这里。

‘逃离’,然后是‘尝试’,再往后就是‘接纳失控’,重新建立‘自我’。

我觉得如果真要讲这个故事的话,核心人物应该是那位想回归的青年。”

池影瞥了一眼李师弟,见李师弟没有在意,所以也就没有太刻意回避了。这个故事其实跟李师弟目前的内心还是比较契合的,而跟她自己同样也很契合。

李师弟是因为受到了感情的创伤,而池影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太疲乏了。

她倒不是回归,她只是想放慢生活节奏,找到一种心灵的安静。

整个故事后面又要重新在“不确定”中找到“笃定”,于平凡中尽力回归,因为人的内心,还是要有归属,才能继续向前。

“其实像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紧张,在大城市里生活疲乏了以后,我们也想寻求一种内心的慰藉,所以这个电影的精髓在于不要‘回避’,就是不回避伤痛,但始终指向光的方向,给人以希望。

我们并不是鼓吹,换个地方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专注构建于自己的内在家园。

就像这里漓江的山山水水,其实几百年几千年前都是这样,但是为什么又有人渴望脱离它们呢?难道它们不美吗?

它们当然美,但是它们满足不了某些人当下的一些需求。可是当这些人在外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亦或是没有满足需求,他们选择到回归到这里,又是为了什么?是因为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自我,他要有一种归属感。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有的时候就需要一些简单的故事,来抚平大家的心,这种故事最主要的就是内心的归属和心声,对不对?”

“对,就是于破碎中重建,构筑心灵家园……”李师弟一下子就get到了池影的意思。

“拍这种电影,肯定是要与观众有情感上的共鸣。

首先就要是真实,你比如说这两个人物,在我们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见的,所以非常现实,或许就是你,就是我,亦或是我们身边的人,这样才能与观众建立起共情;

然后是不回避伤痛,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伤痛,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所以它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修复。

我们如果要拍这样一个片子,就需要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希望、平静和释然,然后重获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不回避生活的艰难和悲伤,但是最终指向的是疗愈、成长和光明,这样才能打动人心,所以希望和光明的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角色在经历困境后,通常会要有内在的成长,比如说学会接纳,学会原谅,学会放下,学会珍惜,然后再找到自我价值,这种转变才是治愈感的重要来源。

它让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也许最后的结局并不完美,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接受现实,找到与伤痛和解的方法,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