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一户建大概、也许不是木造的,而是钢筋水泥的建筑。

[59]霓虹物语1981(28): 林千秋觉得村松家不像是木造一户建,倒像是钢筋水泥建造。\r\n……

林千秋觉得村松家不像是木造一户建,倒像是钢筋水泥建造。

虽说木造房子,在加上砂浆之类材质的保护层后,看不大出来里面是木头,还是钢筋水泥。但看的人还是能感到微妙的分别,反正就林千秋的感觉,会觉得钢筋水泥房子相对轻盈,边缘细节也准确,木造房子在她就有一种‘钝感’。

事实她也没搞错,这的确是一座一户建里少见的钢筋水泥房。之所以会是这样,其实是地皮面积太小了,家里又有老人,不适合将卧室房间安排在楼上,所以不得已的选择钢筋水泥房属于耐火建筑,按照规定是可以增加10%的建蔽率的。

就比如说村松家的地吧,大约是60平米的样子,是一个6*10米的长方形,其建蔽率是60%。也就是说,60平米的土地上,建筑只能覆盖36平米,其他24平米只能空着。

而60%的建蔽率其实已经很高了,正常情况下,凡是能用来居住的地域,也就是除了工业专用地域外,其他所有类型的土地,建蔽率都是最高只到60%的。

当然,这个规定也不是从古就有,所以一些老房子就不符合建蔽率规定,而政府也不会因为这个拆房子。只是如果哪天房子需要重建了,就难免要‘减建’了。这也是林千秋上辈子看《全能住宅改造》之类的日本节目,奇怪房子那样了都要‘改造’,而不是重建的原因。

实在是改造还可以维持原本的面积,重建就得严格按照规定来了,所以改造花比重建更多的钱也值得其实也不会多花,毕竟重建还得交重税呢。

村松家的老房子,原来是两层,第一层就有60平米出头。至于说为什么60平米的土地,第一层可以有超出60平米的面积,只能说当初建房子的时候,宅地不止60平米,还包括了如今门前小巷的一部分。

三年前重建时,因为‘接道义务’的关系,得保证门前通道有至少两米,再加上‘退线’,房子就‘收缩’了。

所谓‘接道义务’,就是按照《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都市计划区域内的所有建筑用地都必须设置2米以上通路,并有与4米以上的大道相连接的义务’具体到村松家,他们家外门打开,就必须对着一条宽度在2米以上的通路,而这条通路外接的道路又必须在4米以上。

老房子不符合这个要求不要紧,只是重建的时候就得为路让地。至于让多少,譬如通道只有一米,那两边房屋就要各让半米,使其达到2米的最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