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de in U.S.A.》中,除了各种服装鞋包、生活工具外,要说什么商品最多,大概就是户外商品了。而这些户外商品主要就是用于登山、露营的...很难讲,七十年代的日本人是因为本身就登山露营,所以看《Made in U.S.A.》,选购需要的商品。还是看了《Made in U.S.A.》,着迷于这本杂志描绘出来的生活图景,所以买那些商品。
从调查来看,大概是后者占大多数的。甚至很多人买了那些户外商品,只是平常用而已,根本不去登山、露营的。
但不可否认,《Made in U.S.A.》还是让日本的露营人口出现了显著上升!并且让露营活动在年轻群体中变得不陌生,甚至高大上,即使他们很少有人有露营经历。
总之,就是这两大原因,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理由,让‘露营’在当下的日本绝对算是新潮时髦的活动,足够吸引男大学生了。
还有门槛问题,作为一项户外活动,露营的门槛真的是相对低的了。更准确地说,它比较费钱,需要购买的装备很多,而且每次外出露营都是一次花费,所以金钱上的门槛算比较高的。而除开金钱上的门槛,其他就不算什么了。
或许深度露营的门槛很高?但如果只是大学生玩玩儿,不去什么危险的地方。在有一点经验的人带领下,这事儿哪怕是毫无经验的人也能参与进来,并享受其中的乐趣。
最最重要的是,当代日本确实呼唤露营这类活动...在日本城市化率高涨的八十年代,大学生们,尤其是东京的大学生们,从小就就生活在城市丛林中。这种情况下,拥抱大自然本来就是深藏于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渴望!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露营能在日本飞速发展,就是因为符合时代发展啊!
这种情况下,在东大驹场校区这边高一个校际露营社,当然是很有搞头的。哪怕单纯吸纳憧憬露营的人,都应该能把露营社办起来。
“露营?就是那种大家选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搭帐篷、做饭、睡觉的活动吧?”小川真纪子没经历过露营,也没有特别去了解过露营,只按照自己印象中的‘露营’描述。不过这种‘印象’也没什么错就是了,露营不就是这样吗?
小川真纪子甚至忍不住从心理角度描述起自己突然的感觉:“唔...听起来还不错,可以接触大自然,而且真的很有趣啊。你没有提到这个之前,我想象中的户外活动并不是露营这种,但提到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了...这算不算是大孩子的‘家家酒’呢?”
林千秋想了想,回答说:“可以这么认为吧,大孩子的‘家家酒’什么的。不过扮这个‘家家酒’不用担心被人说幼稚,这可是当下美国也最为流行的户外活动之一...甚至连之一都可以去掉。”
林千秋之所以这么有自信,主要还是因为六七十年代风行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嬉皮士很多过着流浪生活,这就让露营成为了不少嬉皮士的日常。在当时,甚至有一种不知道该不该说是‘附庸风雅’的嬉皮士,他们就在自家后院搭帐篷,过嬉皮士生活......
虽然在七十年代嬉皮士运动已经衰落,当下八十年代更是影子都没了,但嬉皮士文化却留了下来,并影响深远、大行其道。
这种‘嬉皮士文化’和当初嬉皮士运动时的种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去芜存菁,很多不符合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的东西被过滤掉(至少宣传口里是没有那些了),更多留下了嬉皮士运动展现出来的反战、保护环境、平等自由、返璞归真等不会错的东西。
另一方面,嬉皮士文化被打造成商品和服务时,重点是模仿嬉的皮士风格的穿戴,以及一些单纯的嬉皮士们的活动,比如住野外露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