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这项社团活动还应该具备时髦新潮的特征,传统的项目就不要上了。传统的项目一方面是早有相关社团了,和别的社团竞争不是不行,但作为新社团,而且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新社团,还是能避则避吧。

另一方面,传统的项目也和这个校际社团的风格不搭。都那么‘反传统’,甚至‘先锋’、‘叛逆’了,估计能吸引来的也不是什么循规蹈矩的人。结果弄一个传统项目?潜在的社团成员看了都觉得无聊,说不定就因为这个不来了...那要怎么说?

再有,门槛不能太高。专业性太强、门槛太高,这也是大问题!毕竟这个社团本身就有非常高的门槛了,如果社团活动还要从专业性等方面卡一手,有些人就算想来也有心无力,岂不是巨大损失?

就这样考虑了很多,林千秋忽然想到了一个项目,觉得各方面真的很符合。

而这个时候小川真纪子说社团算她一个时,她表示欢迎之余,也高兴地说明了她想到的项目:“真纪子你愿意加入就最好了!我首先要找到足够的女生来加入,人数足够才能建立新社团嘛...而且这样说起来,我想到的社团项目,倒是很符合真纪子你原本对大学社团的预期哦!”

“呐...就是露营啦!我们建一个露营社怎么样?这算是典型的户外活动了吧?”

是的,林千秋想到的就是露营了!首先露营不需要每天进行,一个月能进行两次集中活动就不错了。这样社团活动安排在周末或者别的假日,到时候社员聚起来,平常大家就为每次的露营活动做企划好了。这个企划可以轮流来,也算是增加大家的参与感了。

这种情况下,学校之间离得比较远也没问题,只要都是东京,甚至东京周边的学校,都能成为社员的潜在吸纳对象。

至于说时髦新潮,这可太时髦了!露营活动本身就是外国传入的,虽然追溯源头可以追到19世纪末,当时随着欧美如‘童子军’之类的组织,一起进入到了日本人的事业。但总的来说,现代露营传入日本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

也就是说,这项活动在日本发展就是二十年左右,算是非常年轻的了。

露营活动年轻、普及度不算很高,至少露营社在此时的各大高校还是非常罕见的。但这还不能说新潮时髦,只能说是和‘传统’‘老土’不沾边而已。可是不常见的活动可太多了,多的是无人在意的,露营能从中脱颖而出,甚至得到‘新潮时髦’的标签吗?

答案是可以的。

一来是‘露营’这项活动的血统比较好,毕竟在这个年代的日本,‘新潮时髦’的一般就是舶来品了。而且得是从日本憧憬的地方舶来的,更具体一些,就是欧美,而‘露营’正是来自欧美的户外活动!再说了,露营在欧美不是什么小卡拉米,本身也是逼格与流行兼具的活动了,这对它在日本发展,当然是有积极效用的。

二来,这就要说到七十年代造成轰动的一本日本杂志《Made in U.S.A.》,这本杂志属于目录类杂志,简单来说全是商品。通过铺陈商品的方式,勾勒出某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精神世界。而《Made in U.S.A.》,顾名思义,商品铺陈出的当然是美国人的生活。

而且,相比起过去日本流行的常青藤名校生风范,《Made in U.S.A.》构建的美式生活要更当代、更具象,这就是当下一大批美国人的生活,甚至还是偏传统的那类美国人。这类美国人,很有开拓者风范,服装和用具都是坚固耐用,略带粗犷的风格...大概就是那种什么都自己做,房子也会自己修理的那种?

《Made in U.S.A.》之所以会选定这类美国人的生活,成为自己描绘的对象。除了因为这是作为新大陆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