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1 / 2)

听说庄浪在望,郑三娘闻言都高兴起来,正要回头禀了傅庭筠,听到动静的赵凌策马过来。

“怎么了?”他关切地问,目光却掠过她的脸庞往车里望去。

这样根本就看不到马车里的情景,但郑三娘还是下意识地侧了侧身子,好像这样,赵凌就能看得更清楚似的。

“傅姑娘问到了哪里?”她恭敬地把三福的话重复了一遍。

赵凌点了点头,没再多问,说了声“你让傅姑娘别看书了,小心把眼睛看坏了”,然后策马向前,跑到了杨玉成的身边。

郑三娘望着赵凌只穿了件青布棉袍的背影,放下帘子不由唠叨道:“姑娘要是当初听我的就好了。那件狐狸毛的皮袄虽然要一百多两银子,可那毛色,清一水的油光黑亮,看着就是好东西,买了一点也不亏。偏偏你觉得贵,舍不得。现在好了,九爷把皮袄让给了您,自己没有穿的,整日一件棉袄……”

“哎呀!”傅庭筠更是烦恼,“我当初给他买了三件皮袄,他倒好,大手一挥,这也不用,那也不用,只带了一件皮袄出门。”话虽这样说,可想到外面寒风刺骨,他之前又受了伤,也不知道好利索了没有,不要他的皮袄,他又唬着脸丢下就走,心里不由的发虚,低声道,“我怎么想到这里会这么的冷啊!听说江南的丝绸都要通过张掖卖到大食去,许多做生意的人都在那里设了会馆,想来不至于连件皮袄都没有。到时候想办法吧!”

现在也只有如此了。

郑三娘在心里叹气,想到这一路上走来,除了黄土就是红土,有点担心到了张掖该怎么,低声问傅庭筠:“总旗有多大?是县衙里的捕头大?还是总旗大?”

陕西都司的公文上写着,赵凌是总旗,杨玉成和金元宝都是小旗,三福和石柱则是普通的军户。阿森因为年纪太小,没入藉。

“我也不知道!”傅庭筠掖了掖身上的皮袄,道:“等到了张掖,打听打听就知道了。”

两人说着话,到了永靖县。

还没有下马车,耳边就是鼎沸的人声,等下了车,到处是商队,马儿的嘶叫声,骆驼的骆铃声,装货卸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长着黄色头发绿色眼睛的大食人,戴着白色帽子的**,穿着皮袄的行商……摩肩挨踵,扬起一阵黄色的尘土。

傅庭筠则睁大了一双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像初见进城的村姑。

看见人群中有戴着绣了金边盖头的**女子,不由盯着人家看。

赵凌看着,露出浅浅的笑意。

阿森嚷着:“不是说关外人烟稀少,贫脊荒凉吗?怎么这么多人啊?”

杨玉成等人望着眼前来来往往的人,也有些目不暇接。只有赵凌,淡定地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时自古就是经商要道,大批的商队养活了沿路的百姓,喧阗鼎沸,不足为奇。”然后道,“这些日子大家赶路辛苦了,今天大家好好歇一晚。”然后朝那家最大的客栈走去。

众人有些恋恋不舍站在街上打量了片刻,这才随着赵凌进了客栈。

他们包下了客栈后面一个比较偏僻的院落,伙计们殷勤地把马牵到了马棚,送上茶水,打来了热水。三福他们不放心伙计,和郑三、石柱一起把车上的东西搬到了他们住的厢房。郑三娘则服侍傅庭筠梳洗,赵凌和杨玉成、金元宝关了门在屋里说话,阿森就把着临春在门口看那些长相怪异的大食人和高鼻隆目的**。

不一会,郑三娘找到了阿森:“傅姑娘让你快回去洗洗,等会好用晚膳。”

阿森把临春交给郑三娘就跑了回去,洗漱完了,去了傅庭筠那里。

傅庭筠正用帕子绞着头发,见他还梳着丫角,喝道:“去把头洗了。”

阿森不喜欢洗头,躲躲闪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