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对汉文化了解很深,忽必烈若要将汉制长期推行下去,建立万世不拔的制度,非得让真金继承他事业不可。攻灭南宋虽然让他在位时统一天下,可是真金的生死却关乎大元的延续。若是真金因着一场重病,让他痛失这个爱子,足以让忽必烈对这攻灭南宋的喜悦,化为乌有。
他虽然崇尚汉化,不过骨子里仍旧是将汉文化视作统治手段,本身没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念头,心里急切下,便向左右吩咐,命令明日活佛八思巴开坛做法,为太子向上天祈福。在忽必烈传达这个命令时,一位不速之客,也来到了大都。
第三十章 八思巴
大都自十多年前便被忽必烈潜心经营,如今已成当世第一雄城,因为大元国力强大,而蒙古人又富有天下,色目人、汉人中的商贾大都来大都做生意。大都如今早已取代了蒙古旧都和林,成为如今大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年蒙哥掌权时,忽必烈就经略汉地,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有大儒赞之“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忽必烈恢复汉制,重用汉臣,北方汉儒纷纷投效,文风萃然虽不及江南,可是北方大儒事辽事金,于经世致用一道颇有心得。忽必烈重视汉化,尊奉孔家,如今北方的孔子后人都得到优待,为元朝鼓吹。大元国号也是取《易经》“至哉坤元”之义。
即便忽必烈多番努力,汉人地位在北地仍旧低下,即使如汉人大将史天泽这般重臣,也曾被蒙古一般的贵族看不起,并且多番辱骂。这也是忽必烈有意为之了,蒙古人视天地山河为牧场,忽必烈虽然重用汉法,也是为了更好的占据这万里山河。
黄昏时候,李志常步入大都,眼中繁华一片,大元又蒸蒸日上,落在李志常眼中无异于冢中枯骨。他后日有一场约会,手上无事,提前来到大都,也想见识一下蒙元大都究竟是如何气魄。
在人群中左右穿梭,李志常在这里闲逛,只见到前面一群闲汉正在殴打一个身披袈裟的和尚,佛道不相谋,李志常也不想管这闲事,不过走得近时,李志常发现这身披袈裟的和尚还挽了个道髻,十分怪异,李志常瞧得好笑,走上前去,三拳两脚将这些闲汉打跑。
怪异和尚口中夹杂不清几句无量天尊和阿弥佗佛,不伦不类,好笑之极。李志常细纹他为何如此,这和尚回道他叫朱余老,本是全真道士,只因为全真教和八思巴在御前斗法失败,从上到下都被剃了光头。朱余老也不例外,他分在前边一处小道观,被剃了光头后,道观也改为寺庙。只因他这里偏僻,也无人来管,过了一年半载,头发长长,又挽了道髻。
也可以说是身兼佛道两家之长,他年纪又大,不事生产,这里没什么香火,只得将庙里的田产租凭出去,聊以度日,不过他一个糟老头子,自然被周围泼皮欺负。李志常听了之后好气又好笑,他当年在现代时候,师父逝去后,孤守道观,若非他一身好武艺,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欺负。
朱余老得蒙李志常搭救,便请李志常入了寺庙,好生招待一番。李志常反正也没在大都落脚的地方,便在这里休息。这里地处僻静,少有人来,也不担心有人打扰。不过如今崇佛抑道,他这道士打扮确实显眼,容易招惹是非。不过李志常对于这些也浑不在意,他兴之所起,即便帝王将相也等闲视之,哪管得那么多。
本是是非人,才有是非身。一夜无话,默运玄功,李志常在闹市晃荡,只听到有人说“八思巴”开坛讲法,李志常此次进入大都和八思巴也有些关系,故而也很好奇这声震北地的活佛八思巴是何等人物。当年那个藏僧阿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