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她们结交相识的也多是清流之官的人家。

平日里喝茶叙话,总不时谈及徐夫人的两个儿子,大儿徐望二甲进士出身,三年庶吉士后赐官刑部,小儿子徐瞻高中榜眼,直接留任翰林院,便有贵妇人问道:“一门三进士,徐夫人是如何掌家的,有甚么好招数小窍门,说出来叫我们领悟领悟。”

“哪有甚么窍门,不过是家和万事兴罢了。”徐夫人笑盈盈道,“若想家和,最重要的便是后宅安宁,这好儿媳是关键。”

其他夫人连连称是,不免又赞叹徐夫人的两个儿媳都是识大体、有本事的。

徐夫人话题一转,压低了点声音,道:“说起这儿郎亲事,有件事大家不可不防,外头都在传这京都城里有‘金蝇虫’,专门挑未谙世事的公子哥下手,万一一时松懈叫这小虫子盯上了,可就麻烦了。”

“我也听说了。”有夫人应和道,“昨夜官人还把两个儿子叫进去仔细叮嘱了一番……只是孩子年岁还小,不能完全意会,又不知晓其中利害轻重,就怕有管不住的时候,给那小虫子可乘之机。”

脸上露出郁郁之色。

有些夫人未曾听说金蝇虫的,则在跟左右旁人打听是甚么意思。

又有个夫人站出来说道:“若是知晓这害人的虫子出自何家何人,通力将他给抓了,自然也就没有隐患了。”

“是矣是矣。”众夫人纷纷应和。

“只是,上哪去将这小虫子给找出来?听说他们行迹隐蔽得很。”

这时,徐夫人适时出口提醒道:“既然是挑金蛋下手的,自然是哪里金蛋蛋多,金蝇虫就往哪儿飞,诸位夫人不妨回去想想,这京都城里,谁家有事没事就聚着一窝一窝的金蛋蛋……回头再跟自家官人知会一声。”

诸位夫人明了,随即点头,道这是个好法子。

? 第 41 章

这金蝇虫的事不知几分真几分假, 但它确确实实在京都城里流传开了。都是好不容易生养大的金疙瘩,哪个父母不担忧自家儿郎被人带偏了?此等情形之下,谁又仔细论它是传言或是言之有据呢?防着就对了。

此事非裴少淮一人可以办妥的, 起初他只不过有个大概的想法,运笔将殷五的“身世”添油加醋编撰成了茶话本,又将帮闲们常用的话术写了进去,叫长舟暗地里送去给说书先生们。

等到茶话本在京都城里盛传开了,真亦作假假亦真, 真假难辨之时, 徐家抓住了这个时机。

徐大人与徐望、徐瞻两个儿子商讨了此事,言道:“贵胄高官子弟居于京畿城内,好吃喜乐不务正业, 奢靡之风由来已久,圣上曾数次嘱咐朝廷皇亲勋贵、百官群臣们,要严执家法管教门风, 不可听任其挥霍家私, 养成靡靡之态……‘帮闲’一事, 其本质不在‘打秋风,讨赏钱’, 而在于引人走歪门邪道,有伤大庆教化,我等可以如实举谏替圣上分忧。”

徐望、徐瞻应道:“父亲说得是,孩儿必定极力配合。”

只是言官进谏也要讲真凭实据, 若是直接剑指吏部尚书那就成明争暗斗了,徐大人只好让夫人先出手, 喝茶叙话间透露几句, 继续造势。

蒲扇轻摇, 裙摆相促,后院夫人之间的谈话也可成事。

裴尚书在府上设“竹贤书堂”,打着老翰林、国子监老学究授学的旗号,盛邀京都勋贵人家子弟到尚书府读书,朝中本就有不少臣子对此颇有微词,此次借着“金蝇虫”风波正好大做文章,把水搅浑。

尤其是裴尚书朝中的劲敌们,岂会错失良机?

未等徐大人上奏,圣上的案上已经摆了不少奏折。有人言,近来皇城内盛行金蝇虫传闻,并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百姓口口相传的事,自有他的道理,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