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少淮带着长舟出来,看到自己拿了第一,难免欣喜,打算回家迎接衙差报喜。
正打算离开的时候,却看到榜下有个熟悉的身影,身材板正,着藕色麻衣,不正是那日碰见的农门学子吗?
又听到周边人纷纷同农门学子贺喜:“恭喜子匀兄夺得第三名,大宗师赐廪生,可入府学。”
裴少淮心道,原来他便是第三名江子匀。
江子匀脸上喜色与焦急相掺,他草草应付周边人的祝贺,似乎有事急着离开,等裴少淮挤过人堆过来时,江子匀已经走远,不知拐进了哪条巷子里,不见踪影。
正当裴少淮遗憾再次擦肩而过时,长舟言道:“少爷,要不咱们先回伯爵府罢,报喜的衙差很快就要出发了。”
裴少淮忽想到,衙差知晓考生的暂住地,跟着报喜的衙差岂不是就能找到江子匀?
至于伯爵府那边,祖父祖母和母亲会接待好的,稍晚一些回去也无不妥,裴少淮当即与长舟上了马车,让长舟跟上第三个报喜的队伍。
作者有话说:
文中讨论军屯优劣,观点主要源于汤纲、南炳文《 论明代军屯士卒的身份和军屯的作用》
? 第 37 章
城西北一隅, 小道越走越窄,青砖石路小桥斜,马车已不便通行, 裴少淮与长舟只好下车步行跟随。
江子匀竟租住在如此偏远的民户家中,只差没出城了,无怪那日他到贡院也出了一身的汗渍。
“大庆县江子匀江公子,可是租住在此?”报喜衙差问道。
民户们团团围观,一男子举着手挤身出来, 兴奋喊道:“那读书郎租住在某家中。”赶紧到前头引路, 带衙差们找到了江子匀。
柴房小院杂草生,院外石板布青苔,江子匀囊中羞涩, 不仅租住得偏远,租住在民家,还是租住在闲置无人的柴房里, 只比流浪街头稍强一些。
一身麻衣, 青年书生江子匀便倚在柴门外等候。
见此, 那几个负责报喜的衙差脸上有些沉沉,最前面那一位李差头想了想, 还是笑着走了过去,核对江子匀的路引之后,高声贺道:“恭喜江公子院试榜上有名,位列第三, 督学大人赐廪生!”并递上喜报。
轻薄一张纸,是冲破困厄、洗脱俗苦的开始, 江子匀接过喜报, 双手微颤, 脸上既有欣喜,又有些讪讪,向李差头回礼道:“辛苦诸位官差大哥跑一趟了。”
“职责所在,再祝江公子青云直上,步步高升,金榜题名。”言罢,差头打算带人离去,免得叫这位穷苦书生太难堪。
可周遭围观的那些百姓却不甚识趣,一涌上前跟着贺喜,扯着江子匀的袖子讨喜钱。
哪家读书郎得了秀才不抛喜钱的呀?
正是这时,长舟挤了过去,凑到江子匀耳畔说了几句话,江子匀顺着长舟所指望去,看见了不远处静候的裴少淮,江子匀这才对长舟点了点头。
“江秀才请几位官爷们喝茶,官爷们跑一趟辛苦了。”长舟先掏了几两碎银,灵巧地塞进了李差头的袖袋中,又道,“还望官爷们替江秀才多美言几句。”
“职责所在,职责所在。”
长舟又拦住了那些讨喜钱的百姓们,喊道:“都有,都有。”掏了几把铜板子,远远地抛在院子外,又喊道,“大家伙沾沾江秀才的喜气才气,儿孙出人头地。”
等到人散尽了,裴少淮才走过来。
“江同学,我们又遇见了。”裴少淮作揖,又自我介绍道,“宛平县裴少淮。”
“原来是裴案首!”江子匀惊讶之意露于言表,一时间竟忘了先感谢裴少淮替他解围,而是畅言道,“我在榜下看了裴同学的文章,单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