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闲”等几个字眼,没想到邹老还能由此推断出这么多来。

“小友也莫要太心急了,先稳住眼下的势头是最重要的。”邹阁老劝道,他伸出手指了田中一处,“小友看那株是什么?”

顺着邹老的手望去,金色晨曦之下,一株结子的荑稗在晨风里招摇。

到了结子的时候,荑稗的子穗会高出稻子许多,所以格外醒目,仿佛在向世人显摆自己的得逞。

荑稗是田间的一种杂草,虽也结子,但收成远不能比稻谷。

邹老解释道:“《种稗叹》有言,‘农田插身身绿时,稻中有稗农未知’,这小小一株稗草十分狡猾,生于田间,不是粮食却长了一副稻苗的模样,幼时根本无法辨认,农户们只能任其生长其中。”

裴少淮听后若有所思,对家确实狡猾,兴许他或是他们便扮作良人,藏匿在一众“青青”里。

紧接着邹老又言道:“小友何不再稳心等等,待荑稗抽穗结子时,自然就藏不住自己的面目了。”

裴少淮眼睛一亮,明白了邹老的提点。

“南居先生可还有其他猜想?”

邹老摇摇头,他说道:“小友身处这一片青青当中,能相信的唯有自己而已。”

? 第 211 章

“不谈这些不痛快的事了。”邹老笑言道, “以小友的眼界、本事,必定是有法子应对的。”

他收起桌上的银币,言道, “不如珍惜老头子这片刻清醒,一同饮茶畅聊……自小友离开太仓州,仲涯、子恒他们俩个来了又走,老头子这颗师心,已无处安放许久了。”

邹老才执起壶耳, 裴少淮双手握杯迎了上去, 笑言道:“晚辈醍醐灌顶。”

老少二人整一日的畅谈,聊起了朝廷,又聊到了民生, 还有这吹寒到江南的长冬。

同道之人,便是一别数年,依旧话中投机。

月攀墙檐映枯枝, 夜深了。

“风华如砂流指过, 苍树枯枝亦年华。”邹老抬首, 望着月中枯枝吟道。

风烛残年也是年华中的一部分,如此豁达。

邹老主动道别, 笑言道:“时候不早了,小友该回去歇息了。”

兴许裴少淮还要多留几日金陵城,但一觉醒来,待到明日, 邹老还能否清醒,却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