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没想到,精心准备了一年多,等来的府试竟是如此。”
有人说道:“若只是为了过正场,成为童生,拿到院试的资格,自然不必顾虑谁当主考官,哪年赴考皆可,并无甚么区别。可书院里的同窗们,谁人又尽是奔着一个正场去的而已,谁不是为了能在长案名列前茅,能得主考官向大宗师美言几句……唉……”
一声长叹省略了很多话,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思。
无非是觉得区区一个五品官,即便在他手下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又有什么用呢?
四品知府在三品的督学大人面前,也仅是略点几句,推荐推荐心仪的学子,好让他们能在院试里能占些先机,被大宗师取用。而相隔两个品级的知州,只怕在督学大人面前,半句话都说不上。
如此,在这些学子看来,参加这次府试便是“没什么用”的。
自视甚高得好似他们参加了,就必定能名列前茅,居于长案之上一样。
提前几日入住泉州府贡院的裴少淮,此时正“与世隔绝”,丝毫不清楚外头这些闲言碎语,一心扑在出题上。
这份题目相较县试,更是不易出。一来,泉州府刚刚处置了几个大族,当地人与他们藕丝相连的,要借题目择取出可用之人,不易。二来,别人不知晓裴少淮的功名,堂堂督学大人不可能不知晓,府试选出来的学子,还是要有些水准,才能给督学大人一个交代。
? 第 203 章
府试仍属童试中的一环, 不宜过难,是以正场仍以小题为主,给学子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到了再覆、末覆最后这两场, 裴少淮才出了稍难些的大题。所谓大题,便是句义完整,有所指向,学子需深刻领悟句义,自寻角度来破题。
而不似小题那般, 自圆其说即可。
大题更加考验学子们的悟性和笔力。
第四场首题为两扇题,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此句出自《论语·子路》,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谓之士”, 孔子应道,“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
子贡又问, 次一等的“士”又是怎样的, 便有了孔子的这一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族人称赞其孝道, 乡人称赞其悌道。
其核心在于“孝悌”。
裴少淮不考“何以谓之为士”,而专程考了次一等的“士”,是有他的考量。
在这士农工商的世道里,许多人读了几卷书, 识得些字,便开始以“士”自称。殊不知, 连“次一等”都没能够上, 又如何企望“行己有耻”。
再者, 通过府试、院试,成了秀才公的学子,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再进一步,踏入仕途,更多的是留在本地当乡绅。
裴少淮以为,悟性达到“士之其次”的学子,才可堪担起此任。
这道题想要准确破题,并不容易,若是只论“孝悌”不论“其次”,便偏了。
第五场的首题,裴少淮仍是选题《论语》,曰:“放于利而行,多怨。”纵心于利,唯利是图,易于招致四方怨恨,行道走偏。
学子若是有心,关联泉州府近来发生的事,不难明白裴少淮出此题的苦心。
当然,出题只能筛选面上文章,难以真正识得学子们内心所想到底如何。但科考当中,若是一个人连面上文章都写不好、路子走偏,岂敢说他可堪大用?
如此,裴少淮出好了所有题目,得以静歇几日,等待府试开考。
闲暇时,外头那些七嘴八舌的话,便也透过墙,传了几分到裴少淮耳中,裴少淮不怒反喜,笑言道:“如此,倒是免去了我的判卷之苦,替我筛去了不少志大才疏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