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汉子长得不高、也不壮,甚至有些瘦,上身只套了件麻布马褂,一瞧就知道是靠力气养家的。

这城里,眼下是人多活少。

粮铺的活计起了歪心思,抛下一句:“谁的叫价低,我自然就请谁。”

一阵哄抢叫价后,外围一个矮个子举着手、蹦着喊道:“我只收七个钱!”

不抵往时三分一的工价。

其他人回头,对他怒目而视,抢活计归抢活计,可同行工友这样压工价,他们卖力气的,哪还有活路?

矮个子神色躲闪,知道自己不地道,低着头细声道:“几位大哥就让给我罢,家里老娘还等着买药吃……”

其他人摇摇头,纷纷离去,重新坐回道边青砖石阶上,看着矮个子费尽力气,一袋袋把米卸下来、扛进粮铺。

纵使他领到了这份活又如何?七个钱卸三车米,吃饭钱都不够,谈什么买药?

干完这一单,莫不成六个钱抢下一单?

这样干活,是会死人的。

若是像往年一样,各地货物源源不断流入闽南沿海,不断卸货、装货,只怕是找不齐人干苦力,岂会有脚夫找不到活干?

在裴少淮见不到的地方,失了活计的老百姓,又岂止眼前这群脚夫?

? 第 187 章

裴少淮不忍再看下去, 登车,对张管事道:“长舟,回府。”

他的本经为《春秋》, 春秋为史书,裴少淮最是熟悉。

两百多年的春秋大事,记录当中,“贬天子,退诸侯, 讨大夫”, 在这部史书里,明君贤相有名,奸臣佞雄也有名, 唯独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个数字。

乱世之争、权谋之斗中,平民百姓最是卑微。

街上所见,不管是不是因他而起、干系大不大, 裴少淮都不能坐视不管, 他南下开海, 是为了造福,而非谋害造乱。

回到府上。

裴少淮看到小南小风和意儿三小只在庭院里玩耍, 似乎在玩过家家、种粮食,从花圃里折下草枝,再一株株插在庭中砖缝里,往来折返, 玩得不亦乐乎,甚至没有注意到爹爹的归来。

小孩子不够仔细, 靴上、袖上难免染些了草汁、泥土, 脏了衣袍。

杨时月坐在一旁看孩子, 闲做些针线活,并未限着孩子的童趣。她的膝上,一件靛蓝的直裰已经成形,只差给衣襟缝上盘纽,再在袖口、领口绣些简洁的纹路。

她省得官人穿衣,向来偏好素简,不喜繁琐。

午膳时候,“闲”下来的小南、小风终于发现爹爹回来了,赶紧乖乖洗手,跑着过来用膳,又抢着非要坐在爹爹身边。

裴少淮只好让他们一人坐一边,左右看顾着。

菜上齐了,三菜一汤,口味就着小南小风来,清淡温补为宜。裴少淮没让灶房单独给大人们做菜。

虽是勋贵出身,且又是一州之长,但平日里过得颇为节俭。

与往常不同的是,小南小风碗里没再放着汤匙,而是各摆了一双小巧的竹著。

小南一只手执筷,另一只手在拨弄筷子的姿态,小手勉强握住,尚显得生疏,他抬头对父亲自豪说道:“爹爹你看,我和妹妹学会用竹著了。”

原来,杨时月近日开始教小南小风用筷子,已经学得有模有样了,可裴少淮忙于公务,一连数日总是深夜才归家,便也就错过了。

机会难得,小南小风赶紧趁今日,展示展示。

裴少淮温言夸赞了他们,并借这个机会,给孩子讲解筷子的由来。

“竹著上为方,下为圆,讲的便是‘天方地圆’,人握于中间,在天地间取食。”话虽深奥了些,小南小风未必能听得懂,但裴少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