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真的“课额未满”,为了盐场的信誉,也该把此案兜住才对,岂会让盐商把消息给传开了?
显然是有意为之。
裴少淮立马找到燕承诏,让燕承诏派人去查一查。
果真,除了支盐难以外,盐课提举司今年的盐引额度,全数被当地大家族用粮食包了下来,若想要盐引,只能用更多的粮食从他们手里去换。
“三担粮一张引”成了“六担粮一张引”。
贱买贵卖。
盐商的利润一再被压榨,岂还会有盐商运粮食到闽南来换盐引?
裴少淮对燕承诏道:“燕指挥,这是冲着你的嘉禾卫下手了。”
能忍?
这才是第一件“小事”而已,裴少淮心想,打地头蛇果然格外费力一些。
作者有话说:
1.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对作者更新的容忍度,作者这段时间更新确实很不稳定,主要是工作和写作兼顾不过来,且写得比较慢(每个小时七八百字),在这里跟大家道个歉。
2.作者会按照大纲写下去,给大家一个完整的故事,不会坑的。
? 第 182 章
细数古来兵家谋略, 火攻、水攻虽是叫得响,但若论用得最多的、最奏效的,还属“兵粮寸断”之策。
断人粮草, 既可削敌兵力,又可扰乱军心。
惠安县此事,明面上是盐场支不出海盐、哄抬盐引“价格”,只涉及商贾而已。而实地里,这种削短利润的赶客行为, 会大大减少盐商往来闽南。
没有盐商运粮前来换引, 嘉禾卫很快就会陷入粮草短缺。
嘉禾屿上海岩遍布、田亩卤化,卫所自产的粮食远不能满足军营所需,海湾对岸的同安城, 所产粮食同样有限。加之燕承诏从京都率领数千精锐南下,驻扎在嘉禾屿上,近来又奉旨新招募了上万兵员, 整个嘉禾卫粮草十分吃紧。
这个时候是万万断不了粮运的。
现下是三月下旬, 嘉禾卫余粮勉强可以支撑一个月, 若是没有提前应对,等到发现粮草将断时, 正巧是五月初夏。
五月东瀛海风来,是倭寇进犯的“大汛期”。
这些不是凑巧,而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着。
一来,可以靠盐引压一压嘉禾卫的威风, 趁机生乱,使得开海不成。二来, 未支出的余盐, 可用于贩私兜售, 从中获取巨利。
可谓一箭双雕。
裴少淮给燕承诏讲明白了其中利害,燕承诏眉头微蹙,想了想,道:“我派船南下潮州府义安郡运粮,一个月够两个来回了。”提前储备粮食,倒也是个计策。
“裴某以为,此时还不急着打草惊蛇。”对家才刚刚探出个蛇信子,连头都没露,不妨等他把所有的手段都抛出来再说,裴少淮言道,“燕指挥放心,只消有双安州在,就短不了嘉禾卫上下将士一口粮食。”话里有七八成把握在,语气不虚。
再者说,派战船出去运粮也易节外生枝,被人声东击西,不是上上之策。
“此事早就在裴知州的算计之内?”燕承诏问道。
裴少淮摇摇头,自嘲笑道:“裴某惭愧,还没这等神机妙算的本事,猜不到对家这么细的手段。”
“不过裴某知道,老百姓最少不得一口粮食,最易造乱生乱的,也是一口粮食。”裴少淮接着言道,“而商贾之道,又离不了‘奇货可居’四个字。”
抓住根本,万变不离其宗。
帐营中,两人细细接头了后续的计策,心中便都有了底。燕承诏以武,裴少淮以谋,各行其是。
……
落霞艳,青石翠,车马穿市,街巷相连,城中千家似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