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暮秋时候,冬日初雪封河以前,太仓州的船只北上抵达京都。

裴少津收到姐夫的信后,不仅替姐姐找齐了棉花纺织的诸多工具和熟悉棉纺的老师傅,还趁着秋收时候,从松江府农户手中买了几百麻袋的棉铃,租借一艘三百料的中型商船,连人带货一同送到京都。

乔允升忙前忙后,在庄子里搭建了个小作坊。总是要见过棉布是如何织成的,才能更好地去谋划这份产业。

时值休沐,裴少淮与杨时月一同去了三姐的棉织作坊。

出发前,裴少淮卖关子道:“今日我们去看些新奇的玩意儿。”杨时月知晓官人从不虚言,顿时对这棉织作坊充满好奇。

庄子作坊里,机杼充耳声声响,未曾冬日雪已来。

裴若竹怀着身子已将九月,闻不得绒毛棉絮,只得远远在外面看着老师傅们熟练地操作,分步进行去籽留絮、崩弹蓬松、纺成纱线、经线过浆等流程,最后等到一捆捆棉质纱线,只待织成布匹。

作坊大门声响,裴若竹回头,见到弟弟和弟媳一同走进来,她身子不便,遂招呼他们过来坐下叙话。

“三姐和姐夫好快的动作。”裴少淮看到已经成型的小作坊,边走边打趣道,“津弟送来的这一船棉铃,只怕遭不住半个月的用量。”

裴少淮已在太仓州见过棉花纺织,所以并不特别好奇,可杨时月刚进门就看得出神,步子都慢了半拍。

杨时月自诩见过不少纺织器具,但这里的每一样机具都是她没见过的。最神奇的是,木床上干瘪的棉絮,用弓弦弹着弹着,竟蓬松得溢出来,好似白雪铺满地。

裴少淮也慢了脚步,笑笑牵起杨时月的手,为她引路,怕她踏虚。

杨时月这才回过神来,心里一暖。

待二人坐下后,裴若竹笑道:“真真切切见了棉纺过程,我终于想明白为何要拆分这么多种机具了。”这是裴少淮上回留给她的问题。

作者有话说:

[1]郡王过继参考自《明代宗室“摄府事”制度研究_王浩淼》

[2]各章棉花相关参考自《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棉业研究_陈蕴鸾》

…………

今天中午没能按时补更,真的非常抱歉。

? 第 120 章

棉籽粒粒落入尘, 丝车轮轮纺成纱。

房檐之下一并排的坊屋,透过大方窗,可以清楚看到每个坊屋都是一道不同的工序。

第一个坊屋里, 老师傅坐在去籽搅车前,脚踩踏板使得两根铁轴转动碾轧,双手在铁轴上均匀喂棉铃,棉绒经过两轴缝隙落入布袋之内,即为皮棉。

这是句容式搅车, 比旧式的搅车省人还省时旧式搅车要三人协同方能转动去籽。

其后是弹弓蓬松棉花, 使其容易搓成棉条。

第三步是棉条牵抻加捻,棉绒在拉力下卷绕变细,使其拉成细纺。师傅一手转动大竹轮, 一边松弛有度拉长棉条,这是门经验活,若是拉得太用力则易断, 若是太过松弛则纱线粗而不实, 影响到后面织布。

棉质经纱不比蚕丝, 想让经纱细韧光滑,成纱后还要入糊盆上浆, 再等烘干。

一排坊屋,可以见到一团团棉花一步步经手工变成一团团的纱线,让人感叹身上衣暖得之不易。

裴若竹取出一封信,是少津的笔迹, 她说道:“是二弟的信让我想通的。”开始读信中的内容,“松江府内, 城里作坊林总, 各事其责又相互连通, 缺其一不可得布……”

“嘉定县南门作坊专事纺纱,棉纱二两为一筒子,每二十丈结为一团,视其粗细而定价贵贱。”

“城内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