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的立学之本。

若是此时连直言都不敢,日后当官如何为民?裴少淮心意已明,决定随心去写。

百姓失了田地,没了生计,成了民患,这与江南的水贼假寇不是一个性质。

民患,先为民后为患,归根结底本质还是“民”。民之心无非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人人皆有其父母妻儿,他们会疼惜家人也会珍惜田地,若非绝境摧残,谁又肯自蹈死地呢?

是以,这道题不在于用兵,而在于治民。错不在民患,而在上下官患。

这正是裴少淮文章“直”的地方,他认为是流民四起是布政司上下官衙无能失职,对上有负天子所托,对下有负百姓所望,将百姓堵入死路的结果。再继续推下去,朝廷自然也有失职的地方。

裴少淮下笔时,以自己作为切入点,采用的是推己及人的写法,一点点宏大。

随后,裴少淮又从“赋敛之重,征徭之困,田地之失”几点谈论对策。

为何朝廷屡屡禁止权贵从百姓手里大片购置田地,可仍源源不断有百姓自愿卖给豪武权贵呢?无非是有些地方层层赋敛过重,自己种田还不如给人作佃农。

解决之道在于“修内治,布恩信,重守令,节财赋”。[2]

文章未必写得够全面,但已写明了裴少淮的真挚想法。他素日里听闻父亲、徐尚书说,圣上是个重视农桑、肯听直言的君主,想来这么一篇策问文章即便过于“直”,但从民生出发,也总不至于让圣上厌恶怪罪。

最终写完,足有四千字,长度恰好。

裴少淮惜时,未用午膳,肚中咕咕作响,又看到皇极殿的影子已经拉长,布满整个殿前中庭,才后知后觉此时已过申时,日落在即。

周遭学子亦有不少人转入收尾,检查卷子。

检查无误后,裴少淮带着卷子到东角门纳卷,到皇极殿外等候所有人出来,由礼部统一领他们出宫。

大抵是事已成定局,裴少淮反倒松了一口气。说起来,一路参加科考,他第一次心中没底,不能预料到自己能名列几许。

他的文章,首先要得读卷官赏识,送到文华殿沈阁老处,被选为前十卷,才能送到御书房圣上案前。

作者有话说:

[1]策问题目参考自明正德六年( 1511) 辛未科殿试制策

[2]应答内容参考自状元杨慎、罗伦

? 第 96 章

殿试结束, 卷子弥封完毕后,已到了戌时三刻,掌卷官将卷子悉数送往东阁。

东阁灯火通明, 读卷官们早早候在此处。

读卷官官位颇高,非执政大臣不能任,由此亦可见殿试在于遴选执政才能,非锦绣文章而已。

今年的殿试,首辅楼阁老任执事官, 次辅沈阁老任总读卷官, 余下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和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等十余人为读卷官。

楼阁老拱手道:“辛苦沈大学士,辛苦诸位大人了。”阅卷工作彻夜开始。

时间颇紧,今夜、明日阅卷初分一二三等, 后日文华殿沈阁老拟定前十之卷,其后是呈圣上评阅定下最终名次、乾清宫小传胪,最后是太和殿传胪大典。

前后不过三日而已, 大有快刀斩乱麻之意。

读卷官们身居高位, 个个皆进士出身, 又从事政务多年,判读文章好坏自然是游刃有余。读卷官们需要将分到的卷子仔细通读完、分级, 将一等卷举荐到文华殿,作为一甲的备选卷。

沈阁老作为总读卷官,需要把三百零三份卷子全部通读一遍,从自己属意的卷子和举荐上来的一等卷中遴选十卷, 与首辅商议后,送往御书房。

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