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选贤。正是这七八年间,许多有识之士受以重任,历练成材。

然则,前几年,邹之川刚到致仕年岁,便请辞荣归故里,朝中一片惋惜挽留。他只需多留几年,便能任内阁首辅大臣矣。

圣上正值壮年,数次挽留,邹之川言道:“臣老矣,思绪难免愚钝,还望圣上恩准。”

圣上知晓邹之川独子已入翰林,欲重用,赐其户部左侍郎之职,然则邹之川替儿子婉拒了,言道:“禀圣上,吾儿读书为明理,虽有读书之才,却无为官之能,侍郎之职恐其不能胜任,还望圣上三思。臣恳请圣上收回成命,留吾儿于翰林院修编文书、修订史册。”并言其子邹羡静自幼钟爱研读史书,留在翰林院方能施展其才华。

……

裴少淮听完,心中了然。他早几年也曾略听说过这位邹阁老的事,没想到会在苏州城与其相遇,由一卷《崇文文卷》结下缘分。

心生钦佩。

他对明日的会面又多了几分期待。可以这么说,邹阁老是个实践派,正是他少年成名中状元,为官踏实而顺遂,完完整整走完了整条科考之路,又完完整整走完了整条晋升之路,两条路都走到了顶峰,所以对于沿途攀爬的学子,他有绝对的话语权。

裴少淮攀爬路上遇见的每一个坎,兴许都是邹阁老曾经遇见过,又跨越过的。

下山的人,不仅仅已经见过山顶的风景,还知晓一路的陷阱、坎坷不平。

翌日,裴少淮换上一身日常行头,略备小礼,又带了几篇近日所作的文章,前往苏州府城南邹府。

抵达地方以后,裴少淮发现这座府邸与邹阁老的性子一样,都很低调。

白墙黑瓦,出了朱门大门以外,几乎没有甚么斑驳色彩,与周遭的民居融为一体。门前大街上有些小贩占地做了生意,只消不是太过分的,看门小厮并不驱赶。

裴少淮上前,通小厮说明来意,小厮又叫来管家。

“裴公子这边请,老爷今儿早早就吩咐过了。”管家亲自带路。

府内几乎没有甚么金贵的饰品,园艺却是一流,一走进来,裴少淮觉得自己性子都慢了许多。

管家带着裴少淮三进后,来到一处弯曲廊桥处,一直蜿蜒至小池上的石亭。

“裴公子请,老爷夫人就在石亭子里。”

裴少淮作揖。

离得愈近,他愈有些紧张,他稳了稳心绪,踏上廊桥,往石亭子走。

东风一吹,青绿柳条拂起,石亭中的人也露了出来,裴少淮停了停步子,定眼望去,只见亭内坐着一对老夫妇,头发花白,着轻便的寻常衣袍,装束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