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誊录生知晓考官们基本以第一场的文章来分高低,第二第三场的卷子不过是作参考而已,他们誊录文章时,发现文章写得又臭又长,则会偷工减料,给你省去几句几段。
裴少淮写得短而精炼,能够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
考生们已悉数离开贡院,诸位考官们迎来最忙碌的时候。
他们需要在半月之内批改完上万名考生的卷子,并非易事,可以说,一场乡试下来,主副考官、同考官比考生们还要更累一些。
誊录生誊抄卷子,对读生读卷确保誊抄无误,才会把卷子送到考官处批改。除去这些时间,留给考官们批读卷子的时间不足十日。
考官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看第二场、第三场的卷子,主要以首场的八股文章分高低。
因誊录生用朱笔抄卷,故此,送到考官房里的卷子称之为“朱卷”,弥封的原卷则称为“墨卷”,墨卷要等最后填榜时,才会拆封。
诸位考生的本经各有不同,于是他们的卷子会被分到不同的房内批改,裴少淮的卷子经过誊录,列为春秋卷,已送至同考官处。
十八个房间,十八个同考官,因《春秋》最难,以《春秋》为本经的考生最少,十八房中唯有两房是专门批改春秋卷的。
十八位同考官之间是带有竞争关系的,若他们举荐上去的卷子,能被主考官点为榜首、经魁,他们则会沾光受到封赏,得一份荣誉。
夜黑灯稀,十八房仍旧灯火通明。
于考官带着两位大总裁在房内点灯夜战,他们负责春秋卷的批改,每读一卷,或是举卷,或是落卷,皆要在卷子上批注好缘由。
于考官忽举着一份朱卷站了起来,十分兴奋对两位大总裁道:“此文入理精湛,通幽洞微,铸词雄伟,气势恢弘浩浩如水流贯,乃是才情理义气魄之绝大者,当举!”
又道:“今年乡试,咱们房内或可以夺得头筹矣。”
作者有话说:
[1-2]文中已说明出处
[3]来自《清代殊卷集成》中解元的破题
此外:
[4]乡试过程参考自《明代应天府乡试研究》
[5]四书五经出题、八股文破题参考自《科举八股文专题研究》
[6]判词和案例参考自《明代法律文书研究》
? 第 52 章
裴少淮考完乡试回到府上, 一连歇息好了几日。
院中的小厮、婆子知晓少爷在静养,连脚步都放轻了许多,生怕扰了自家少爷。
拘在狭小的号房内长达九日, 再次“重见天日”,裴少淮才发觉自己的床榻如此松软舒坦,书案前小轩窗涌入的微风是如此沁人心脾,晨时的秋露带来的寒意也并不恼人。
十几年养成的生物钟,早起已然成了习惯。
裴少淮披了件衣裳, 掌亮油灯, 听着屋外不时传来的几声鸡鸣,几缕沁鼻的桂花香气袭人,顿时驱走了屋内一夜的闷气, 正是“晓光分处未开窗,好花偏占一秋香”。
若论秋日第一香,当属小桂幽芳。
恍惚间, 裴少淮意识到已过十五个秋, 即便自己日日苦读, 加快了进度,如今也才行至秋闱而已, 中与不中尚未可知。
裴少淮痴笑笑,心中不禁想到诗仙的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科举之道定不输蜀道矣。
他本想如以往那样晨读, 然则书案空空如也。林氏担心儿子不好好歇息,早叫人将四书五经、及第文选等书卷一应先收走了。
裴少淮从书箱里找到一本遗留的诗卷, 翻开品读以消遣。
天大亮之后, 裴少淮派人去荣轩铺子买了些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