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1 / 3)

“……”大夫一边号脉,一边微微摇头,片刻之后,才放开曹氏的手,“老夫观夫人的脉象,涩而虚,急且乱,竟是心神虚耗不宁,致急火攻心之症。”

汤妈妈情知是为着小姐的亲事,夫人上了一股邪火。

大夫转向亦珍,“老夫不是再三交代过,绝不可教令堂损耗心神,需得安心静养的么?老夫前次来时,令堂的脉象还好好的,如何不过两月功夫,前头所有的调养便前功尽弃?!”

亦珍讷讷,隐隐觉得此事定然同自己的亲事有关。

大夫又去净了手,这才在桌前,取了笔墨来,斟酌再三,写下两张方子来,“一张去药房抓了药来,三碗水煎做一碗,一日服三顿,另一张则是食疗方子,夫人退热以后,按方子为夫人准备饮食。”

大夫搁下毛笔,“夫人此番热症惊厥,到底极损根骨,老夫的药固然能起作用,但夫人体弱,不敢用那些虎狼之药,故而只怕起效不快。小娘子若能寻得到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以温水化了,给令堂服下,可退热安神定惊。”

亦珍再三谢过大夫,奉上诊金,请汤妈妈送大夫出门,自己则伏在母亲床边,握着母亲曹氏瘦弱无力的手,望着母亲烧得滚烫通红的面容,终是忍不住,落下泪来。

亦珍记不得父亲在世时,母亲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她印象里,只有母女相依为命的这十年,母亲辛勤操劳,不曾有过一日安闲适意的时候。

“娘……女儿不嫁了……”亦珍将母亲的手熨在自己颊上,“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的草窝。女儿若是嫁了人,在夫家过得不快活,再富贵又有何用?女儿就守着娘亲,守着咱们这个家,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

一边说,一边眼泪不住从眼眶里流出来,滴在曹氏手背上。

曹氏在昏迷中仿佛听见女儿的话,眼角沁出点点泪光。

汤妈妈送走了大夫回来,见此情景,不由得老泪纵横。

“小姐,您快别这样,夫人晓得了,要心疼的。”汤妈妈上前去扶起亦珍,“大夫的话小姐也听见了,老婆子这就叫我家的回来,到县里最好的药房去配药。”

亦珍重重握了汤妈妈的手,“母亲的病要紧,不拘花多少银钱,一定买了安宫牛黄丸回来。”

“小姐放心。”汤妈妈衔命而去。

汤伯一听夫人病了,连忙收了茶摊,将鸡公车推回家中放好,旋即奔出门去。汤伯先去将大夫开的药方所需的药都抓齐了,又问药材铺的伙计,可有安宫牛黄丸?

那柜台里的小伙计一听,抬头看了汤伯一眼,见他不过是寻常打扮,只咧了咧嘴,“这安宫牛黄丸可是是金贵东西,寻常药铺里可不多见,小号就没有。只怕整个县里也寻不出多少丸来。老丈若是急需,不妨往谢家的回春堂看看,也许老丈额角高,正好回春堂能存着几丸。”

汤伯谢过了小伙计,拎着抓好的药,又直奔了谢家开在县城西市官街上的药铺回春堂。

谢家的回春堂坐落在西市官街市口最旺处,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面阔七间,面朝大门的柜台内左右摆放着两排紫红色百眼柜,中间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神位。店里的伙计都轻手轻脚的,只听得掌柜的将算盘打得劈啪作响。

回春堂生意极兴隆,因收药比一般药铺多给一钱银子,药农都爱将上好的药材送到回春堂来。能到回春堂买药的人家,也不在乎多出一点银子,只消药材质量上乘。是以回春堂在华亭县乃至整个松江府,都是一等的药铺,无人能出其右。

这会儿药铺里的伙计见汤伯从外头拎着包好的药材进来,倒也不多言语,只问:“这位老丈,光临鄙号,可要买什么?”

汤伯怀揣一线希望,点了点头,“不知贵号可有安宫牛黄丸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