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夫一扬马鞭,嘴里轻喝一声:驾!
那褐毛的老马便不紧不慢地拉着车,往前行去。
亦珍先去了县外的农户家中,付了五百钱的定银,约好两日后来收青梅。招娣跟在亦珍身后,小姐带她出门的新鲜劲头散去,她吸了吸鼻子,闻见久违了的泥土气息,倏忽就想家了。不知道娘在家好不好?爹纳了妾没有?那妾在家里,会不会和阿娘一道给娘气受?
亦珍在去西林禅寺的路上,见招娣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招娣,怎么了?”
招娣只垂着头,盯着自己的鞋尖,不说话。
亦珍见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好将之暂时放在一边。
巳末时分马车停在西林禅寺山门前,上了年纪,晒成一张古铜色面孔的中年车夫对亦珍道:“小姐,小人的马车酉初时候要驾回车马行去,还请小姐申时二刻前自寺中回车上来。”
亦珍点头表示知道了,又叫招娣取了五十个铜钱出来,“这是给大叔喝茶的。”
那马夫笑呵呵地将五十个铜板收在怀里。这家人家在车马行说好了,雇他这老马拉的马车一天,给一两银子。这一两银子叫车马行抽去了大头,他自己也就只能得着两百钱。眼下这位小姐额外给他五十钱喝茶,他把这钱省下,还能给家里的婆娘扯一块布,或者买把梳子。
不说车夫如何盘算拿多得的五十钱买些什么回去,亦珍带着招娣进了山门,添了香烛钱,又到大雄宝殿里烧香跪拜。
亦珍跪在佛前,望着香烟缭绕中佛祖法相恢弘的宝相,在心中默默道:信女余亦珍叩谢佛祖保佑家慈,身体康复。信女在佛前发愿,从今往后,初一十五持朔望斋,祈求母亲平安康健。
待烧完了香,出得大雄宝殿,亦珍在偏殿的功德箱处捐了功德,留下“余门曹氏”四个字。
因正逢月望,西林禅寺内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来来往往,亦珍不晓得该往何处去寻那吃素斋的地方,便拣了个面善的老夫人,上前询问。
“这位婆婆,可否借一步说话?”
那老夫人见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娘子与她讲话,遂示意跟在她身边一同来进香的丫鬟婆子不必紧张,随后笑呵呵地说道:“不知小姑娘寻老身可有什么事?”
亦珍微赧,“不瞒婆婆,小女今日到寺中烧香还愿,听说禅寺内的素斋十分美味可口,便想带些斋菜回去,给母亲尝尝。只是小女……不知该往何处去寻寺中供香客进斋的斋堂……”
那老夫人一听,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心道这是个孝顺的小娘子。
“老身正要往斋堂去,小娘子若是信得过老身,就同老身一道前去罢。”老夫人朗然一笑,“老身姓丁,左邻右舍都叫我一声丁娘子,不知小娘子如何称呼?”
“小女姓余。”亦珍微微敛衽。
丁娘子见亦珍为人并不畏首畏尾,落落大方,进退有度,很是喜欢。
待将亦珍引至寺中专为女客所设的斋堂,自有僧人迎出来,双手合十,道一声“阿弥陀佛,列位施主,贫僧这厢有礼了”。
斋堂内的僧人将丁娘子与亦珍让入殿内。因正是用午饭的时间,颇有些信女留在寺内用斋。
丁娘子见殿内位子不多,便笑着邀亦珍与自己一桌。
“多谢丁婆婆,如此小女便打扰了。”
待她们落座,斋堂的僧人上前询问,要点些什么斋菜。
丁娘子一看亦珍就是一脸茫然的样子,遂低声对亦珍道:“西林禅寺的素鸭、佛手笋、红梅虾仁都是极有名的斋菜,另有苹果细酥、蜜枣油丝等点心,也都是油而不腻,教人齿颊留香的。余姑娘不妨试试。”
亦珍谢过丁娘子的推荐,问僧人点了素鸭与佛手笋,并两样点心,又道一色式样的再点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