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和指导过大儿子的功课,不算陌生。

律法和杂文,都曾在衙门中耳濡目染过,尤其是杂文,有翰林院和户部的锻炼,让他一看到题目就能一挥而就,完全难不倒他。

类似的杂文都不知道写过多少次了。

算学,这是送分题。花费了六七年时间专心研究算学,还出版了两本书,顾青云的算学知识掌握得极为扎实,加上这道题自己第二册的书上有例题,稍微改改数据就成了。于是二话不说,他直接就能把答案写在纸上。

等做完这几道题,再一一誊抄完毕后,时间已经到了中午。

午饭很简单,一碗热气腾腾的大骨汤,三个鸡蛋馒头,和以前考殿试时差不多,还是一样的简单和乏味。不过唯一比贡士们好一点的是,他们把热水换成了大骨汤,算是有一点点荤腥味。

这点好意却被大家给无视了,这里的人至少阔别考场三年以上,一般是六年,顾青云自己就是八年,平时在家大伙儿吃的食物不说是山珍海味,起码肉菜是不少的,当然不会觉得感动。

顾青云没在意,这些年来,他家是没缺过肉食,可相对而言,过得还算是较为简朴的。他们家每个月的租金进账和付给下人的月钱、他们家自己的花费几乎是持平的,很少有结余。没办法,家里人多,孩子们处于生长期,偶尔一次头疼受寒,花费就会多起来,小时候的顾永辰还穿过哥哥的旧衣服呢,更别提他们在学业上的花费了,单是每年一家人的笔墨纸砚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费用。

至于平时交际应酬的来源都是靠他和简薇的俸禄来维持,所幸他唯一需要“上供”的对象是阮郎中和詹员外郎,其他的同事几乎是有来有往,能相互抵消。

他没有用自己的权力去开源,也不接受黑色收入,家里最大的还是他的炭敬等心照不宣的收入。

当然现在还多了一样,就是他的话本和算学书收入。还有这两年,王家骏家里送来丰厚的节礼。

不过等到他所合伙的船只回来,如果没有发生意外的话,那笔钱肯定能赚回更多的利润。

鼻端闻到汤的香气,他暗暗摸了一下肚子,的确是饿了。之前他在翰林院做编修时,还曾经到厨房跟进过殿试的伙食,知道眼前的食物用料是极好的,用的材料都是上等水准,厨师的手艺也还不错。

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把馒头吃完,顾青云想起以前考试的艰难,只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了。回想起这些年的奋斗,虽说不是有很大的成就,可他已经尽力,算是问心无愧。

想到这里,顾青云忍不住露出笑容。

被人监视着去茅厕回来后,顾青云开始写最后的两道题诗赋和策论。

诗文暂且不理会,顾青云看着那道策论题,嗯,很普通的题目,用两句话总结就是:目前国家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他平时就有收集过这方面的信息,顾青云仔细考虑了会,很快就有了切入点。

他想到如今商贸的红火,夏朝的茶叶、布匹、瓷器等传统的出口商品销售良好,为商人们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如此一来,江南等地的农民就大量种养蚕桑,比起以前种粮食的收入高多了。这不是不好,事实上,如今的布匹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商人们还四处鼓动,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种养蚕桑,所有人都进入他们的纺织坊干活。为此,那片地区还出现了大量全职的纺织工人,要不是技术和原料跟不上,布匹的产量肯定比现在增加。

对此,朝中还有大臣忧心忡忡,觉得江南地区的人道德沦丧,一切向着利益看,不安分了。

这些事还轮不到自己操心,顾青云只是想到同年信中所说的事,这几年邻近省市的粮食价格比以前高,大大小小的人都能在这种商贸的盛宴中得到一部分利润,虽然最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