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已,谁不是为了能在长案名列前茅,能得主考官向大宗师美言几句……唉……”

一声长叹省略了很多话,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思。

无非是觉得区区一个五品官,即便在他手下拿到了不错的名次,又有什么用呢?

四品知府在三品的督学大人面前,也仅是略点几句,推荐推荐心仪的学子,好让他们能在院试里能占些先机,被大宗师取用。而相隔两个品级的知州,只怕在督学大人面前,半句话都说不上。

如此,在这些学子看来,参加这次府试便是“没什么用”的。

自视甚高得好似他们参加了,就必定能名列前茅,居于长案之上一样。

提前几日入住泉州府贡院的裴少淮,此时正“与世隔绝”,丝毫不清楚外头这些闲言碎语,一心扑在出题上。

这份题目相较县试,更是不易出。一来,泉州府刚刚处置了几个大族,当地人与他们藕丝相连的,要借题目择取出可用之人,不易。一来,别人不知晓裴少淮的功名,堂堂督学大人不可能不知晓,府试选出来的学子,还是要有些水准,才能给督学大人一个交代。

第203章

府试仍属童试中的一环,不宜过难,是以正场仍以小题为主,给学子们足够的发挥空间。

到了再覆、末覆最后这两场,裴少淮才出了稍难些的大题。所谓大题,便是句义完整,有所指向,学子需深刻领悟句义,自寻角度来破题。

而不似小题那般,自圆其说即可。

大题更加考验学子们的悟性和笔力。

=第193节=

第四场首题为两扇题,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此句出自《论语·子路》,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谓之士”,孔子应道,“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

子贡又问,次一等的“士”又是怎样的,便有了孔子的这一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族人称赞其孝道,乡人称赞其悌道。

其核心在于“孝悌”。

裴少淮不考“何以谓之为士”,而专程考了次一等的“士”,是有他的考量。

在这士农工商的世道里,许多人读了几卷书,识得些字,便开始以“士”自称。殊不知,连“次一等”都没能够上,又如何企望“行己有耻”。

再者,通过府试、院试,成了秀才公的学子,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再进一步,踏入仕途,更多的是留在本地当乡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