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内,沉默着。

许久,裴老爷子才道:“都考了这么多年,也够了……”

“不够。”裴秉元情绪激动了许多,额上青筋冒了出来,道,“我宁可让别人骂我是头倔驴,也不愿别人叫我懦夫。”

见此情景,老太太出来打圆场道:“今日就到这里罢,回头再慢慢商议。”

……

夜里,失眠的不仅仅是裴秉元,还有小小少年裴少淮。

在原书中,本是没有徐大人替裴秉元争取贡监名额这一情节的。兴许是他的到来,让裴徐两家感情更加亲近,于是发生了这一幕。

身边的人,或是事,都在微妙地变化着……他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未知。

裴少淮初初踏上读书之道,父亲这样的事,对他的冲击很大,试想,若是换了自己,该如何选择呢?一边是寒窗苦读坚持了二三十年的荆棘路,前途未卜;一边是退而求其次的捷径,唾手可得。

他亦不知如何决断,无怪父亲会如此踌躇不定。

裴少淮心里唯想着,珍惜少年时光,再刻苦一些,把功夫做足了,才能尽量避免这样的两难境地。

……

此后又过了两三日,裴秉元或独自一人待在书房内,或对着院中落叶枯枝沉思,一直没有松口的意思。

老爷子、老太太皆叹气连连,儿子不肯他们又有甚么法子,只能如此了。

这日,曹夫子下堂之后,淮津兄弟如往日一般,主动留堂,先是口中念念有词,背记《论语》,等背得差不多了,再取来笔墨,将方才所背的,一一书写下来。

既是默写,也是练字。

两个小子并不图快,一笔一划都写得极认真。

等到斜阳,慢慢将屋外的影子一点点拉长,最后映入到课堂当中,兄弟二人才发现父亲的影子,颀长,笔直原来,裴秉元一直站在窗外,背着手,安静地看着兄弟二人背书写字。

就好似看到了自己小时候读书习字的模样。

“父亲。”两兄弟起身问好。

“为父打搅到你们温习功课了。”

“不曾。”

=第14节=

见到两个幼子颇具天分,又如此刻苦,裴秉元很是欣慰,他笑了,原先的愁眉缓缓舒展开来,问道:“《论语》背到哪一卷了?”

津哥儿不好意思先答,便轻轻扯了扯兄长的衣袖。

淮哥儿如实应道:“弟弟已经背完了四卷,我比弟弟慢不少,才背到第三卷的为政篇。”

“为政篇?”裴秉元自然忘不了,缓声念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1]”声音渐停。

淮哥儿则顺着父亲的话,稚声往下念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一切都是恰好,裴秉元恰好来了,淮哥儿恰好背到了这一篇目。

裴秉元拿起淮哥儿默写的纸张,纸上正默写着这几句。孔老夫子只告诉了世人,十五立学,三十立身……世人常常容易忽略,书间十五与三十两个数,寥寥数笔,于一个人而言,是漫长的十五年。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一点点将自己收敛起来的中年人。

本是读过千百次的几句话,此时,让裴秉元心间咯噔顿了一下。

“甚好。”裴秉元夸赞,道,“你们继续温习功课,为父不打搅你们了。”

“是。”

……

隔日一大早,伯爵府备了马车,裴秉元亲自前往徐家,应下了贡监之事。

回到家,他对老爷子解释道:“家中淮儿津儿都是难得的读书之才,我未竟的愿、未达成的事,由他们接着去做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