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几日,主副考官、同考官聚于一堂,商讨出题之事。

同考官们纷纷拿出预先备好的题目,供徐大人点选,而后稍加修改,即是最后的题目。

历来如此。

因有了裴少淮的提醒,徐大人佯装按旧习选题。然则,考前一晚,徐大人以题目与当朝天子治国之策不符,一一驳了回去,直接拉着众人彻夜翻书,重新出题,其中大部分题目都是主副考官选的。

九日考试过后,弥封、誊卷、对读,皆有武官亲监。

朱卷分发至个房批改,这个空档期里,徐大人密奏圣上,言道:“臣唯恐南直隶乡试有通同作弊之嫌,为不负圣望,举士之事,或多耽搁几日……待各房举卷上来以后,此事自有分晓,臣再禀圣上。”

由武官急送京都。

五日之后,各房已经定下要举荐的卷子,送到徐大人房里来。

徐大人对众同考官道:“诸位同仁辛劳了,本官受圣上所托,为国选才,不得不慎之又慎,在此最后再问一句,诸位确认要举这些卷子了?可曾有马虎的地方,打算再斟酌斟酌的?”

众人以为只是寻常的套话,皆不作声。

=第56节=

岂不知这是徐大人给的最后机会。

“这卷子上可都有诸位举荐的签名、印章。”徐大人提醒道。

还是无人作声。

徐大人当即叫人封了所有的卷子,将应天府的十位同考官分开看管,一一盘问之后,果然发现了猫腻。

正如林世运所言,那些无意义的虚词成了识别卷子的暗号。因临时换过题目,虚词的排列让句子显得格外生硬,学识深厚的老学究们都能看出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