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淮,你替我来办身后事罢。”夫子道,“叨扰徐兄这么多年,最后这点琐碎事,就莫再叨扰他了。”

裴少淮紧紧握着夫子的手,眼中的泪止不住地往外流,点了点头。

“傻孩子,莫哭。”夫子已无力为他拭去泪水,只能继续吩咐后事,段夫子道,“世人皆道,人死之后,理应回归原点,回到他出生的地方,我亦不能免俗。”

裴少淮知晓,段夫子想回的不是故里,遂静静听着。

“我说的不是故里,自我残废无用以后,我与段家庄便毫无瓜葛了,我不愿为了入乡冢,而使他们能拿着我的灵位,向你们邀功请赏。”

“为师的原点,在白鹿洞书院的后山上,那里才是我这身残躯出生的地方。”

“那年,若非徐兄夜里登山相救,我早该魂断西天了,又岂会有后来的这一番精彩境遇?”

“所以,将我埋在那里罢,不必有碑,不必有名,不必有香火。”

裴少淮乱得手足无措,满脸泪痕再无平日的半分稳重,他带着哭腔应道:“好,皆如夫子所愿。”

至少夫子说,他后头的这番境遇是精彩的。

交代完后事,夫子最后再看了一眼山上的雪松,不舍道:“少淮,回去罢,我……有些困了。”

裴少淮醒过神来,再不敢慌乱。

=

第240节=

他用大氅裹住夫子,将夫子从轮椅上抱起,紧紧抱在怀中,步子稳而快地往回走,一路不停地说着:“夫子,我们就快到家了……”

独留磨得光滑的轮椅,空对着雪地、晴空与青松。

……

回到徐府,众人看到裴少淮满脸泪痕,步子慌快,便知晓夫子已是弥留之际了。

夫子躺在榻上,目光扫过他教的每一个学生,仿佛在无声念他们的名与字。

徐望,字骋目。

徐瞻,字千里。

徐言成,字子恒。

裴少淮,字伯渊。

裴少津,字仲涯。

徐言归,字远行。

虽不是他取的名,却全都是他取的字。

段夫子欣慰笑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道:“你们都在,我便什么都不怕了。”

第255章 尾声三

春水东流光阴转,楼台鼎鼐砺山河。

此后几年,朝廷不断完善新京察、新考满,一批清官能臣得以调入京都,朝中展现出君强臣强之景。

早朝时,每当论及国事,依旧是争吵不休。

只不过,不再是为一己之私的党派之争,而是各抒己见,从方方面面探讨新政,使新政可以贴合形势,真正造福百姓。

继太仓州、双安州之后,汉南广州府成为第三个开海点。商船如梭浪里行,大庆的工艺品源源不断输往海外,老百姓们敏锐发现商机,因地制宜建起作坊,各行各业如车轱辘般转了起来。

各类新奇的粮种随着海船归来,被带入大庆,开始在四季如春的南方试种、推广。

海外商贸推动大庆的造船业,为了走得更远、载更多的货物,一大批能工巧匠发挥奇思妙想,更大、更长、更加牢固的海船不断被建造出来,刷新纪录。

当巍如高楼的乌木大船在海上行驶,外夷见之,只敢远观赞叹,而不敢抵近袭扰。

大庆的海船越走越远,不断探索出新的航线,与之同步,朝廷的海防舆图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细。

……

三十岁这一年,裴少淮官至吏部左侍郎,正三品。

同年,八十岁的裴珏从吏部尚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再次致仕。

朝廷没有物色吏部尚书的新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