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中当即有人呼问道:“是裴大公子成家生子了吗?”

裴少淮当年“围师必阙”一计全剿余寇,此事被写成说书话本,曾在太仓州茶馆里盛行一时。

裴秉元大声应道:“正是他。”颇为自豪。

离愁别绪犹还在,却新添了几分欢快。

许老翁喃喃道:“按照太仓的习俗,长孙长子是大事,理应要给知州大人随一份礼,祝孩子鸿运逢吉……”边说边从腰袋往外掏,最后掏出一小贯铜板子,硬推着要递给裴秉元。

其他人亦跟着,说要给两个孩子添一添福分。

裴秉元哪里能收,连连推却着,正巧他见到船厂的王匠头手里高举着一艘木雕的小船,于是伸手把小木船接了过来,对大家伙说道:“乡亲们的心意我都领下了,我把太仓州的小船带回京,希望他们往后能像太仓船一样,乘风破浪。”

裴秉元作最后的叮嘱,他说道:“乡亲们,太仓州能有今日一路不易,万不能因抬高了堤坝而松懈治水,一年四时皆要巡检堤坝是否有缺……太仓码头与外通商,船只熙熙攘攘,要守住本心,防荼毒流入,不能急一时之利、贪一时之快……铜板万贯不如薄技傍身,老祖宗传下来的造船技艺不能舍弃,辈辈相传才能造更大的帆船,走得更远……”

他一条条说着,没有刻意的遣文造句,百姓们皆能听懂,每一条都与太仓州息息相关。

乡绅、里正、族长们动容道:“谨听大人叮嘱,必定将此写入各姓族规中,不能叫后人忘了前人之苦。”

相守数年,终有一别,话是道不尽的,越说越是不舍,裴秉元一横心,向百姓们最后拱手作揖,道:“乡亲们,后会。”

本是“后会有期”,却因不知何时是期,故只道了“后会”。

裴秉元登上马车,百姓们并不拦阻,却紧随其后相送,送到城门外又送到驿站外。

路途上,家家户户门前架着八仙桌,其上摆着两样物件清水一碗,明镜一台。

为官者,身清如水,心明如镜,岂会不受民所爱戴?

=

第135节=

……

先走水路,又换马车,裴秉元赶在腊月前回到了京都城,伯爵府中一家人终得团聚。

随后,天子下旨,裴秉元劳苦功高,有水利农桑治理之才干,特授国子监博士一职。非讲授诗书经学,而是教授监生们历事实习的经验。

裴秉元心中原有的一丝愁绪,皆在见到小南小风后被渐渐冲淡。“隔代亲近”,此话不假,或是因为裴秉元心境发生了变化。

冬月初九大雪漫,小南小风今日满三月,祖父亦已归来,该取大名了。

按照族谱,裴家第八代男孩取名从“正”字,女孩取名从“云”字。

用过早膳后,裴少淮便到父亲书房中,摆好宣纸,研好墨汁,心情舒畅道:“请父亲为小南小风取大名。”

裴秉元早有打算,净手薰香后,笑呵呵接过毛笔,他心中早有打算,执笔先写下了“正观”二字。

裴正观,裴少淮当即了然,儿子的大名取自《易经》中的“中正以观天下”,意思是君子以至中至正的态度待人观物,洞察于微,又通晓全局。

祖父对孙儿寄予厚望也。

且世人皆以“坐北朝南”为正,此“正观”凑巧和小名对应上了。

《诗经》词句婉转,女子取名常引自《诗经》,然裴秉元却道:“风吹云动,一瞬千里,小风性子活泼好动,名字起得太是温婉也不合适,不如就叫‘云辞’罢。”

裴云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若是将“辞”释义为“文辞”,还可蕴意如锦云般的学问言辞,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