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珏哑口无言。
终是大家默言,结束了这场口角。
晚膳后,裴珏坐在石亭子里,不知在沉思什么。
幺孙裴少炆拿着一篇文章而来,请祖父点评。
裴珏只略看了一遍,就应道:“见解新辟,进步很大。”显然心思不在上面。
裴少炆也意不文章。他得了乡试第六后没有继续参加春闱,不是他不想,而是祖父不让他考。
裴少炆吞吞吐吐开口问道:“祖父,大伯的事若是处理妥当了,孙儿是否可以参加后年春闱?”
他好不容易从少淮少津两兄弟的阴影下走出来,岂知又碰到大伯犯事。
裴珏放下文章,怅然应道:“炆儿,无关学问深厚,若是你去考了,极可能注定不会被录……你也要去考吗?”
裴秉盛犯了事,皇帝岂还会让尚书府的人入朝为官?即便这条罪名没有公开。
裴少炆未料到会是这样的答复,他还想着在春闱上证明自己……
风一吹来,石台上的文章被吹散,落入积水潭中,裴少炆也顾不上去捡。
好似一下子,文章写得好与坏都不重要了。
“所以,少炆你再等等,等两年之后,新的鱼鳞册造好,兴许到时是别的光景也不一定。”裴珏安慰道。
“孙儿省得了。”
裴少炆失了魂一般,回了书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
……
半月之后,在京都城西的旧坊基础上,兵部已改造好宝泉局,黑底牌匾是新挂上去的。
局内虽简陋了些,但铸炼的器具周全,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兵部平日里要铸造兵器,并不缺能工巧匠,这次抽调过来铸币的,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只有顺利把第一批银币铸造出来,银质样式得了皇帝首肯,才能开始批量铸造银币。
所以这个宝泉局只是临时的,真正的宝泉局一定会更大,工匠更多。
张尚书和裴少淮过来时,匠人们已将几枚铸造好的银币摆在桌上,供大人们取看。
匠人们用的是浇注模具的法子铸造银币,即便已经精心打磨过一遍,但银币字体纹路有些粗糙,并不算十分清晰。
且银币样式单调,除了年号几个字外,没有其他纹路。
显然,匠人们对银币的认识还停留在铜板子上,只不过换成了银。
“禀大人,这些银饼都用足了九成五的银,请大人过目。”匠头说道。
裴少淮略看了看又放下了,张尚书问:“小裴大人觉得银质尚不够好?”
裴少淮摇摇头,说道:“座师误会了,我只是觉得银饼太过简略,尚不足以防伪,或许我们还可铸造得更精致一些。”
第112章
铸造坊内,炽红的火炭不时烁动火苗,光影映在众人脸上,寒冬里亦能热出汗来,匠人们肤色黝黑,长期打铁的臂膀糙壮。
裴少淮取来另一块圆银饼,双手一折,圆饼轻易被掰弯,他言道:“白银质地轻软,铸造钱币并非越纯越好,坩埚融银后,恐怕要多添些铜水,让银饼质地更硬一些。”
想了想,又道:“亦可让白银更耐腐,延展不易断,不易包浆化黑。”
匠人们面面相觑,面上皆带有些惊讶,兴许是没想到眼前这个锦衣小郎君,十指不沾阳春水,张口却能说出铸浇的门道。至少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会一味要求精致的年轻监官。
这些匠人打铁手艺不孬,但改行造银币,还欠些火候。
其间有个原是银匠出身的,他站在偏后,因为个子矮,只能踮脚伸头往前看,似乎有话要说,又目光怯怯。
张尚书眼尖,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