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初一初二的时候经海平还没创业,经鸿就是普通孩子,家境上面比朋友们甚至还要差上一点,初三那年还常常到朋友家里蹭晚饭。后来父亲发达了,但经鸿还是那个样子,读书、写paper、实习、工作,大家相处也没变化,直到一年多前。经鸿接过泛海集团的权杖后大家稍微有些生分,不过因为有共同爱好,比如网球,几人偶尔也发发新闻、聊上几句,因为都在IT行业,有的时候,对方也向经鸿咨询咨询对某政策的解读等等,彼此也没断了联系。
正好看见茶几旁边静静立着的小垃圾桶。
朋友们也习惯了,边吃边聊。
“………………”朋友说,“回了一句不正经的,你还是别知道了。”
可惜了。
“我问问周昶。”朋友突然一脸兴奋,“周昶肯定知道原因吧?他不知道我是认识你的!”
“行了我知道了,”经鸿说,“赶紧说吧,不用帮他找补了。”
晚上经鸿在自己家招待了两个朋友。
可经鸿就是觉得不安心。
“???”经鸿更加好奇了,“……什么歇后语?”
他更烦了。
“还行吧,”朋友说,“当时一个专业的。后来全都在硅谷么,同学之间聚过几次,不过周昶一直在麦肯锡,太忙了,大多聚会都不参加,我们又没什么私交。后来周昶是我们系最先回来的,我当时其实只知道他接受了清辉的offer。后来没几个月我就收到行远HR的私信了,也不认识什么海归,于是就想问问周昶国内的工作环境……他还挺好的,说了很多。幸亏我每年群发拜年短信,嘿嘿。”
“对了经鸿,”这时候,做IT的那个朋友问,“听说最近泛海清辉两家公司又掐起来了?而且这次,战场还是清辉根本没涉足的影视行业?”
“我问一问你们两个哦……”做通信的朋友说,“是这么个事儿。我的老板要跳槽了,想带着我走,但我觉得现在工作挺不错的……我也熟悉这个工作,就正常干,应该快升了。我该不该走?是不是留在这儿比较容易升上去……?”
朋友看看手机,说:“周昶回了。”
最开始听说对方认识周昶的时候,经鸿感到不可思议,觉得世界好小,他当时还想起了“六度空间”的理论世界上任两个人,都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就可以认识彼此。
…………
经鸿察觉到了这一点,这一年来,为了过去的感情,每几个月经鸿就将他们两个叫到家里,回忆回忆过去,再聊一聊现在,经鸿觉得与老朋友们在一起时他真的是快乐的,不管是小学的朋友、初中的朋友、高中的朋友,还是本科、博士的,抑或是实习当中认识的。进入泛海之后,准确地说是公布身份之后,他就开始分不清楚别人的真情假意了。
神奇的是,他没选择发展最好的泛海或清辉而是留在了行远的原因是,他既认识经鸿,又认识周昶,觉得别扭。
小垃圾桶磕在沙发上,力道却没完全卸掉,又弹飞出去,在地毯上咕噜咕噜连续滚了十几个圈,最后撞上办公区大班台的一只脚,才终于停下了。
经鸿说:“嗯。”
经鸿反而好奇起来了:“什么不正经的?”
朋友都是初中同学,也非常优秀,一个后来学了通信,一个后来也学计算机,本科读的北京大学,博士读的伯克利,在硅谷干了几年,回中国后进了“行远”,回来时是P8,去了行远收的一家IT公司当CTO,打算明年试试升P9,算打工人的天花板了。
经鸿与这两个朋友一直以来都关系不错。
“…………”朋友一脸若有所思。
“……”他站起来,走到角落的咖啡机旁,自己冲了一杯咖啡,又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