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6 / 6)

之外,也写了一封信给荷兰国王(当时已经流亡到英格兰),强调自己的宽宏大量,但在维护中国体制上,保持不可动摇的立场。荷兰使节团在2月15日离开北京,在他们南归的路上,顺道游览了杭州,于1795年5月9日回到广州。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使节团出访的成就,礼仪明显多于实质。

阿美士德使节团来访

由于乾隆皇帝把英国人与荷兰人视同朝鲜人,为进贡使臣,因而他未能领会到欧洲人在中国出现的历史重要性。即使马戛尔尼爵士尝试在圆明园里刻意地公开展示当时最先进的加农炮来引起乾隆的注意,但乾隆却完全没有因警觉而产生忧虑和不安,连他庞大的官员群里也没有人立刻意识到这些枪炮的潜在威胁。当英法联军在1860年占领圆明园时,两门山地榴弹炮依然安静地摆在正大光明殿附近的建筑物里,跟无数的玉石、罐子、珐琅器和钟表放在一起。这些枪炮被收藏的方式跟珠宝和罐子没有两样,显示出乾隆把这些枪炮仅仅视为新奇的玩意而已。

这些由马戛尔尼爵士带来献给乾隆皇帝的枪炮,和三辆由朗格戈(LongAcre)的哈契特(JohnHatchett)制作的优美舒适之马车,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一直被放置在一座建筑物里,作为进贡的纪念品。荷兰人范巴澜看见马车时,“仍然是油漆精美,完美的亮漆和整辆马车光彩如新”。五十多年后,当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时,英军统帅额尔金的传译官罗伯斯温豪(RobertSwinhoe)在园里发现由马戛尔尼献给乾隆的三辆马车,其中两台仍然“完好无缺和运作良好”。关于乾隆皇帝为什么继续使用他粗糙笨拙的马车,而从来不使用英国人给他带来的优美而又容易操作的马车,发人深省。哈契特设计的马车明摆着没有把中国的礼俗考虑进去,所以驾马车的人坐在隆起的箱子上,高于皇帝的座位,并且背对着他。从这里可以知道,乾隆情愿为了御座的尊严,不惜牺牲现代工具的便利。

马戛尔尼使华多年之后,伦敦于1816年又派出另一个使节团到中国,希望“消除广东贸易中的许多冤情”。嘉庆皇帝跟他的父亲一样,没有了解到英国的强大武力,再次把英国来使看作来自异邦的进贡团。依照1793年访问的先例,嘉庆同意亲自接见,提供盛大的宴会,并在圆明园内招待来使,而且排定了七天的日程。第一天在圆明园里款待英使;第二天在同乐园听完戏之后,于正大光明殿正式召见来使;第三天在正大光明殿设下盛大宴会;第四天带英国使者游览万寿山一带;第五天在圆明园内与使者告别;第六天,在礼部设官方的告别宴会,并在紫禁城举行赠予英国人礼物的仪式;最后在第七天与即将离开北京的来使告别。这个日程显示出嘉庆对使节团的理解跟乾隆并无不同,都认为像一般的进贡团一样,仅仅只是一种仪式的、惯例的、游乐性的活动,跟英国要扩大贸易的目的,明显地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