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3 / 6)

战舰的模型和六门小型的加农炮,分别陈列在正大光明殿和淡怀堂。佩雷菲特(Peyrefitte)认为,这看来就像在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示馆的预展。事实上,许多满洲的亲王、鞑靼将领和中国官员都来到这里参观这场“展览”。

乾隆注意到,他的官员们对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新奇贡物都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下令中国的仆役和工匠,向英国人学习如何安装和拆除这些外国设备。当他听到大型的天体仪零件一旦安装后就不能拆除,不免感到烦恼,因而强调负责的官员,一定要了解装卸的技巧。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仪器背后的科学意义,反倒是只关心当这些外国人离开之后,中国的仆役不晓得怎样处理这些仪器。

马戛尔尼在9月2日,留下21人在北京或圆明园,然后一行68人前往热河觐见乾隆皇帝。这68个英国人穿过万里长城,花了6天时间才抵达乾隆的承德避暑山庄。由于在外交礼节上的争议,一直到9月14日乾隆才召见这些英国人。中英之间历史性的相会就在大幄之内举行,正式觐见之后就是官方宴会。第二天,马戛尔尼跟随乾隆皇帝去参观佛寺,并游览了热河的宫苑,就是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英国人游览得很愉快。

1793年的9月17日是乾隆皇帝的八十三岁寿辰,他在山庄内的“澹泊宁静”里接见了包括蒙古亲王和缅甸使臣等前来祝寿的人。根据军机处档案记载,马戛尔尼和他的副使斯丹敦走到龙座之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英国人虽然坚拒行跪拜之礼,但乾隆和他的官员却一开始就坚持这个天朝法度,即使英国人也不能例外。这些从远方而来的外国人被认真地告诫,以了解三跪九叩之礼的重要性。乾隆在上谕中表达得很清楚,为了维护在殿堂内行跪拜这个行之已久的礼仪,他是不会容忍任何人不行此礼。乾隆甚至强调,即使英国国王亲自来朝,亦要行此大礼。

跪拜在现代西方的论述里是一种屈辱和贬抑的行为,尤其在英国,跪拜通常会被联想到臣服之意。然而,清帝国象征着儒家世界的秩序,视跪拜为理所当然,是由来已久的单纯动作,向宗主国表达尊敬之意,对行礼者本身并不构成侮辱。乾隆是不可能准许马戛尔尼只屈一膝,因此而破坏存在已久的觐见礼仪;乾隆也不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退让。事实上,军机处特别在8月18日向征瑞发了上谕,要这些英国人“其瞻觐时自必能恪遵仪节(跪拜之礼)”。再说,如果英国大使拒绝行跪拜之礼的话,清帝极不可能邀请他和其随员,又在9月18日的晚上走访万树园,参加夜宴和观赏烟火。很有可能的是,这位英国大使最后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接受了跪拜之礼,希望能因此达成这次出使的任务。无论如何,尽管英国人一直否认,但马戛尔尼是行了跪拜之礼的。不仅军机处档案证实了中国方面的说法,而且俄罗斯的口译人员瓦里底基(Vladykin)也证明“这位英国大使的确行了三跪九叩之礼”。

这个英国使节团在9月21日离开了热河,并于9月26日返回北京。在英国人离开之前,乾隆已经获悉他们请求在北京长驻使节和扩大沿海通商等要求。因此乾隆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表示,如果这些要求获准的话,将无可避免地要变更中国的体制,所以在谕旨中说:“断不可行。”若非已经事前承诺,他真想取消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为款待这些英国人所设的宴会。这是对英态度的一大转折。乾隆在最初还热心地于8月14日经由军机处向征瑞发出上谕,要尽情招待这些外国宾客,包括在圆明园内举行龙舟表演。但是当英国要挑战他的体制时,使他倒足了胃口。

马戛尔尼为了再与乾隆沟通,不顾关节疼痛引致的走路蹒跚,在9月29日星期天前往海淀,希望在乾隆的回程路上跟他会面。但乾隆要尽快送走这个使节团,并下令立即把所有在圆明园内展示的英国